1947年的文物入藏
1947年的文物入藏
1947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47-12-31
  接收玉池山房藏书画。
  接收孔德学校移交的清宗人府原存满、汉文玉牒档等文物834册。
  接收古物陈列所文物354,057件。
  接收北平市府移送公民关春等发现的明嘉靖彩瓷罐1件、白瓷罐1件。
  收购海城于省吾先生所藏铜器等文物44件。
  接收傅增湘先生捐赠元版《顺斋先生闲居稿》7册。
  收购雍正、乾隆帝等朱批奏折41本、宋版《四明志》1册、宋版《春秋经传集解》2册、宋版《资治通鉴》1部、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1部、唐《寒禽图》1件。

玉池

中国古代装裱书画时,卷首所贴的绫子称为“贉”,唐代起称之为“玉池”。

玉牒

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

孔德学校

1947年,孔德学校移交清宗人府原存满汉文玉牒74册及其他文物。

古物陈列所

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对外开放后,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抗战时,其随故宫迁运文物。1948年,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白瓷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傅增湘

傅增湘(1872-1949年),字叔和,后改字沅叔,号润元,自署藏园居士、双鉴楼主人,四川江安人,中国藏书家、校勘家。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直隶提学使,创办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及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

《刊谬补缺切韵》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刊谬补缺切韵》共24叶,第1叶单面书写,其它23叶两面书写,总47面。每面纸纵25.5-26cm、横47.8-49.4cm,浅米色,纸质较厚,平滑而有光泽。初制于唐天宝、重装于宋宣和、揭裱于明洪武年间。相传该书称《吴彩鸾刊谬补缺切韵》。唐兰先生考证:成于唐天宝(742年)之前,神龙二年(706年)之后,作者王仁昫为唐中宗时人。《刊谬补缺切韵》因而也就有了不同名称,按著作者称《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按书写者称《吴彩鸾书刊谬补缺切韵》,对是否为吴彩鸾所写持有疑问的人则称《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