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文物入藏
1958年的文物入藏
1958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58-12-31
  接受韩槐准先生捐献清代瓷器6件、徐悲鸿《竹鸡图》1件、《愚趣斋》匾1件。
  接受李来栓先生捐献宋鳝黄双耳小罐1件。
  接受孙光忠先生捐献伪郑板桥《墨竹》1件、行书轴1件。
  接受金科先生捐献宋铜剪1件、残鹿角1件、红陶残盂1件。
  接受徐邦达先生捐献徐邦达绘《临唐寅落霞孤鹜图》轴1件。
  接受陈子绶先生捐献明罗纹纸1件。
  接受吴仲超院长捐献木雕花边彩印双凤盘1件、唐代白釉盘、宋龙泉菊瓣盘、釉陶壶等9件、铜佛1件。
  接受黄小同先生捐献瓷器、玉器、墨、银器等27件。
  接受贾敬修先生捐献齐白石绘《蟹》轴1件。
  接受陈聘之先生捐献清绢本《海水游鱼图》轴1件。
  接受张树基先生捐献清代黄慎绘《芦鸭》轴1件。
  接受吴修源先生捐献汉代铜錞1件、战国铜车轴头1件、明代仿铜簋1件。
  接受乐东屏先生捐献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明代青花缠枝花卉贯耳瓶等瓷器99件、木器家具50件。
  接受黄镜涵先生捐献汉代玉龙杯、秦代白玉钩、秦二世残诒板等4件。
  接受金禹民先生捐献陶壶、汉砖、铜爵等13件、木器家具50件。
  接受万小竹先生捐献清乾隆纸本墨笔绘佛像轴1件,清乾隆纸地墨笔绘观音立像轴2件。
  接受孟海泉先生捐献清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盘1件。
  接受罗秀珍先生捐献唐代白釉画彩拱手男立俑等历代陶瓷、铜器175件。
  接受陈万里先生捐献晋青瓷禅定佛像1件;东晋越窑双系小尊、唐代邢窑壶、哥窑碗、青釉瓷等90件。
  接受唐兰先生捐献清代张叔未诗稿1件、清代碑帖7件、清代张鸣珂书札页1件。
  接受司琴轩先生捐献平面图3张。
  接受徐世英先生捐献铜银质各国币400枚。
  接受刘秉昆先生捐献宋哥窑八方小碗1件。
  接受周祝三先生捐献铜罗汉1件。
  接受费秉恕先生捐献明、清瓷器158件。
  接受郝景德先生捐献近代易县石雕十八罗汉方砚1件。
  接受赵宋臣先生捐献清代钱杜、钱东合画《林屋探奇图》轴1件。
  接受河南省封丘县留老乡人捐献明、清玉牵马人、清代铜烛台3件。
  接受周云芳先生捐献清红缎盘金云龙袍1件。
  接受武汉军区后勤政治部捐献宋代绢本《七瞎争荫图》1件。
  接受常林塘先生捐献伪文徵明蓬莱阁山水图》轴1件。
  接受吴景洲先生捐献文物。
  接受沈仲章先生捐献南宋米友仁绘《云山墨戏图卷》1件、元代黄公望绘《天池石壁图》轴1件。
  接受沈从文先生捐献明代黑漆嵌螺钿方盘等4件。
  接收文化部文物局拨给原存奉先殿东院库房瓷器、书画等文物2,289件。
  接收文化部文物局拨交玉印等文物20项,计21件。
  接收文化部文物局拨交绘画、尺牍、碑帖等文物124项,计180件。
  接收文化部文物局拨交古墨等文物107项,计272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清嘉庆方维甸棉花图等古墨208锭。
  接收文物局拨交其所收购的明代黄希宪《江村图》卷等书画62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其所收购的《元人法书大观册》1本计25开、《宋人画杂剧册》2页。
  接收文物局拨交五代、北宋名画4件(其中五代黄筌绘《写生珍禽图》卷1件、北宋李公麟韦偃《牧放图》卷1件、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1件、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1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五牛图》卷等书画8件(其中唐代韩滉《五牛图》卷1件、北宋王居正绘《纺车图》卷1件、宋人《天王布施图》页1件、宋人《山水》1件、元人《山水渔乐图》页1件、元人李衎绘《双钩竹》轴1件、明陶成《云中送别图》卷1件、吴伟绘《武陵春图》卷1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前寄存延禧宫库房的明、清书札30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文物5件,其中周代铜盨1件、周代白侯父铜盘1件、商代天鸡花铜尊1件、周代带盖铜簋1件、唐代石刻狮子1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宋代米芾纸本《诗翰》册1本、宋代葛长庚纸本《行书占轩铭卷》1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唐拓《武梁祠画像石》册、明代王翹纸本设色《鱼藻图》卷绘画共19项,计20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前德国驻华使馆文物99件、图书37册。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有关清代缂丝密宗佛像全部资料。
  接收文物局拨交寄存奉先殿库房的清雍正款白釉折腰大盘等文物共计2,225件。
  接收上海文物管理局拨交其没收叶叔重的文物21件。
  接收主席办公厅拨交的毛泽东主席送我院的唐代李白行书《上阳台帖》手卷1件。
  接收山东省博物馆拨交的汉画石刻7方、北魏造像1躯。
  接收重庆市博物馆拨交的汉归义宝邑侯及朔宁王太后印玺模型2件。
  接收全国妇联拨交的白石坐佛1件、瓷枕及桌椅等旧存家具18件。
  接收财政局实物库拨交文物31件。
  接收电力设计院拨交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石造像1件,上刻“洪化二年三月造,太原王昶撰”。
  接收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组拨交的铜佛三尊(其中明代铜漆金莲座坐佛2件、明代铜鎏金錾花佛陀像1件)。
  接收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组拨交的明代织金缎4块(其中白织金云龙缎1块、褐色织莲宝纹月形缎1块、巡抚都御史佘立蓝缎头1块、白绫朱梵文方1块)。
  接收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拨交的明代许宝绢本设色《百鸟图卷》1件、近代仿清乾隆料彩人物瓶1件。
  接收四川省博物馆拨交的陶器复制品43件。
  接收上海市文物整理仓库拨交的古代铜、铁、玉、石、瓷等造像21件、明代陈洪绶绢本《人物山水画》轴1件、清代织绵图案及人物画幅5件、青瓷带字残片1件。
  接收上海文物整理仓库拨交的文物287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孟津县调来的新仿各式唐三彩瓦俑49件。
  接收河南省封丘县捐献玉马1件、烛台2件。
  接收吉林省集安县博物馆捐献高句丽王朝瓦当2块。
  接收公私合营银行北京分行捐献清寿山石雕蜗钮“皇太子宝”印1方、清寿田石雕蜗钮“枢光陪极”印1方。
  接收北京东城区政协捐献铜器1件。
  接收陕西省博物馆赠送的汉画像刻石22块。
  接收江西省景德镇赠送的新出品瓷茶具2套。
  接收天津手表厂调拨的座钟6件。

韩槐准

韩槐准(1891—1970年),又名愚趣斋生,字位三,海南文昌人。1915年到南洋谋生,经历了从替人打工到开办自己果园的创业过程。期间对中国古陶瓷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归国,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宫博物院顾问。数次将多年收藏的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著有《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唐寅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有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多“吴派”痕迹,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仿学南宋“院体”,然于刚劲雄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更多文人画笔意,景色简约清朗,用笔纤细有力,皴法灵活多变,墨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秀润。人物画造诣也很深,兼善工笔重彩、工笔淡彩、白描、水墨写意诸法,形神俱备。

罗纹

歙石纹理之一,如丝罗状。罗纹也分十几种,有角浪水波纹、算子罗纹、金花罗纹等。纹分粗、细,以细密纯净者为上品。

白石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幼喜书画。15岁(1878年)时学木工,善雕花,人称“芝木匠”。25岁(1888年)开始学书画,习诗文,刻图章,兼作画工,为人画衣冠像。40岁(1903年)后5次游历南北各地,随地写景,成《借山图卷》52幅。60岁(1923年)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曾任北京艺专教授,受同时期书画家陈师曾影响,一弃旧习,从以徐渭、八大、石涛为宗的写意花鸟,转而取法吴昌硕创立的“红花绿叶派”,即大写意、设色浓艳高古的花鸟画。亦工水墨虾、蟹、鱼、蛙等水族,淋漓生动,饶有野趣。工笔草虫与写意花卉相配,工写结合,大气中见精醇。山水构图独出机枢,不循常规,聊写大意。刻印则尤能独出手眼,气度恢宏,蔚然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美术家协会主席、人大代表,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平奖,年逾90之际仍作画不辍。

黄慎

黄慎(1687—1772年),初名盛,一作胜,字恭寿、恭懋,号瘿瓢,又号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久居扬州卖画自给。其画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中年以后变为粗笔挥写,笔意纵横跌宕,画风泼辣,于粗犷中见精炼,放纵中有严谨。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亦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黄慎是扬州八家之一,为扬州画派中的重要画家,门生较多,对后世写意人物画影响很大。一生不仕。著有《蛟湖诗草》传世。

吴修

吴修(1764—1827年),字子修,号思亭,浙江海盐人,流寓嘉兴。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得王洽泼墨法,兼善写生。好古,精鉴别书画法帖。著有《青霞馆论画绝句》等。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甜白釉

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个白釉品种,其特点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之所以称“甜”,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又有人称其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

僧帽壶

僧帽壶是景德镇于元代时创烧的瓷器新造型,因口、颈形似藏传佛教中僧侣的帽子而得名,明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有红釉、青釉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期官窑都生产仿明永乐僧帽壶。

缠枝莲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贯耳瓶

瓶式之一。器形古朴,颈粗而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耳,俗称贯耳瓶。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越窑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双系

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

邢窑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十八罗汉

原为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应真,他们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被请来的一群修行者。释迦牟尼曾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济度众生。十六罗汉在中国得到信仰者的崇拜,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则是唐末张玄、贯休两位和尚在画十六罗汉图时,故意将《法住记》经书的作者张庆友、唐高僧玄奘也画在图中。宋代苏东坡还曾为十八罗汉图写过批注。从此人们即将错就错,传开了十八罗汉的故事,但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所不同,有些图增加的是迦叶和徒钵叹,有些作品增加的则是达摩和布袋和尚,还有的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

钱杜

钱杜(1764—1844年),字叔美,号松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中期著名画家和书画评论家。清嘉庆五年(1800年)进士,官主事。一生好游走,遍历云南、四川、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工诗文、篆刻,善画花卉、人物,尤工山水,面貌接近赵孟頫、文徵明细笔一路。其笔墨因过于秀媚而略显雄浑不足。年75尚能作细笔山水及小楷书。风格清秀典雅,颇具灵性,有逸格之称。著《松壶画诀》、《松壶画忆》、《松壶画赘》等。

烛台

照明用具,此处为佛前供器。其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已有各式精美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青瓷烛台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烛台。三国有羊形烛台,西晋有狮形烛台,南朝有四管带座烛台。隋唐时期烛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明宣德有青花八方烛台,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正德时期的烛台基本保持明初烛台之结构,清代仍沿袭这一器形。

蓬莱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三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和文坛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世号“小米”。力学嗜古,善书画,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书法学其父,颇似。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螺钿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画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嵌螺钿

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奉先殿

杂剧

杂剧: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先所称杂剧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都是元杂剧的杰出作家。

黄筌

黄筌(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0世纪),字要叔,成都人。画家。后蜀广政七年(944年),淮南地方向后蜀国朝廷进贡了几只仙鹤,皇帝命黄筌将仙鹤依样画在后宫偏殿的墙壁上,黄筌便在写生的基础上描绘了6只仙鹤或警觉、或啄苔、或理毛、或翘足、或仰天长唳的不同姿态,犹如真鹤附壁,以至几只活的仙鹤经常跃到墙旁起舞,久久不愿离去。皇帝惊叹于黄筌的画艺,于是将这座偏殿命名为“六鹤殿”。黄筌还曾在蜀国皇宫八卦殿的墙壁上画四时花鸟,由于画得极为逼真,飞在空中的苍鹰从远处看到了墙上画的雉鸡,竟然从天而降,连连扑击。 黄筌所在的后蜀国于965年被一个新起的朝代——宋朝所灭。黄筌此时已是后蜀图画院的主管人,与宫中其他的艺匠一道被迫迁往远离故乡的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新王朝服务,不久就去世了。而他的两个儿子黄居寀和黄居宝继承了父亲的技艺,继续在花鸟画领域内驰骋,成为花鸟画一大流派的创始者。中国古代花鸟画史上素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黄家”即指黄筌和黄居寀、黄居宝父子。他们所开创的富贵、华丽、写实的画风,成为后来历代宫廷绘画的主要风格。

韦偃

韦偃,唐朝中期著名画家,以擅长画马闻名于世,其艺术活动与大诗人杜甫同时,杜甫曾有诗盛赞韦偃的作品。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擅画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马,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

赵伯驹

赵伯驹(生卒不详),宋代画家,字千里,宋宗室。主要活动在12世纪中前期。工山水、花果、翎毛、楼台,青绿山水尤善。他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

韩滉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官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适)朝历任宰相、浙东西两道节度使,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的传世名作,造型准确,形态各别,用线粗劲质朴,设色轻淡沉着,具唐代风范,属韩滉真迹无疑。

双钩

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吴伟

吴伟(1459—1508年),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17岁至南京,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声誉渐著。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宪宗授以锦衣卫镇抚,待诏仁智殿,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二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授官锦衣百户,御赐“画状元”印,并恩准荣归老家武昌祭祖,在京赐西街府第,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乔远《名山藏》),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 吴伟恃才负气,放浪形骸,喜剧饮狎妓,常短褐垢脸,故创作也多狂放之迹。擅长山水、人物,山水承戴进衣钵,主宗南宋“院体”,更趋粗简放逸,也有融诸家之长的集大成面貌。人物画早年以工笔白描法为主,承北宋李公麟传统,后出现粗笔画法,呈水墨写意面貌,其源出自南宋马远、夏圭和梁楷“减笔画”。他是继戴进之后的“浙派”大家,以粗劲纵横之笔,挥洒淋漓之墨,进一步发展了雄健豪放之风,增强了力度、动感和气势,“浙派”后学主要宗法吴伟画风,故又有“江夏派”之称。

武陵

郡名。《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十二城。“武陵”一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指代“桃花源”。) 

王居正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北宋著名画家王拙之子。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被招募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参与皇家宫殿的营造工程。其作画注重写实,落笔前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力求于创作中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武陵春

原名齐慧真,明代江南名妓。工诗文,巧应对。与傅生相爱情真意切而备受时人敬重。傅生获罪远戍广西,她舍钱财相救,不得,遂忧郁成疾病逝。

延禧宫

天鸡

神鸟名,《古今小说钩沈》辑晋人郭璞《玄中记》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葛长庚

葛长庚(1194--1229年),号白玉蟾,南宋闽清(今属福建省)人。道士,嘉定间设教区,成为宋元道教南宗。善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兼善篆隶。

武梁祠

即武梁祠堂,或曰武梁石室,是“武氏墓群”石室中的一个,位于四个石室中央部位。武梁,字绥宗,官从事(刺史佐吏),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终年73岁。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荐召翰林供奉,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以后坐永王之乱流夜郎,中途遇赦,还依族叔李阳冰,后以病卒。李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亦擅书,他的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被世人称为“诗仙”。诗文收入《李太白集》。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13年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早年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新民学会,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领导红军完成长征。1936年,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他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战争的策略。1942年,他号召开展了统一全党的整风运动。1946年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指挥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初期领导全党完成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坚定地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毛泽东在晚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反右倾”斗争。1966年又错误地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9月病逝于北京。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瓷枕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錾花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佛陀

又作浮屠、浮图、佛驮等。意为觉者、知者。原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党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织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梵文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织金缎

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许宝

许宝,号烟霞散人,南直(今地名不详)人。据该画的树石画风,既得明中期吴门(今江苏苏州)沈周笔意,又近明末武林(今浙江杭州)蓝琐法度,故可推断许宝应是活动于明末苏、抗的画家,集“利家”与“行家”绘画之长。

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明代画家。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授中书舍人,供奉内廷,不久即离京南归。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兵,一度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亦号老迟。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创新,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为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与崔子忠齐名于南北,世称“南陈北崔”。其画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著《宝纶堂集》。

唐三彩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入铅做助熔剂,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也可以先烧素胎,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有的一色单用,有的多色混合使用,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多用作随葬明器,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出土。其器类繁多,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均有制作,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寿山石

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