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文物入藏
1976年的文物入藏
1976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76-12-31
  接受陈谷先生捐献瓷器2件(其中日本豆青暗花瓷瓶1件、晚清仿乾隆款五彩六龙瓷碟1件)。
  接受辽宁省庄河县黑岛公社林粉房大队孙建业先生捐献出土汉代少数民族兵器1件。
  接收广东省博物馆拨交西沙出土瓷片等文物68件。
  接受李一平先生捐献宋赵伯驹绘绢本设色《仙山楼阁》轴1件。
  接受李振清捐献泰和元年铜印1件。
  接受北京市救济院捐献玉器3件。
  接受吴空先生捐献宋拓《黄庭经》册1件。
  接受吴仲超院长捐献印资1件。
  接收抚顺战犯管理所退还文物32件。
  接收外交部供应处送驻捷克大使馆收藏的铜器3件(其中商代铭文铜爵1件、商代铜觚1件、明代仿商铜鼎1件)。
关键词: 花瓷 五彩 赵伯驹

花瓷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赵伯驹

赵伯驹(生卒不详),宋代画家,字千里,宋宗室。主要活动在12世纪中前期。工山水、花果、翎毛、楼台,青绿山水尤善。他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