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南迁文物重回南京之后,下一步应当回归北平故宫。然而此时,国民党政权却决定将南京所藏文物及北平故宫文物精品运往台湾。因马衡院长以文物安全为借口,拖延时间,巧妙、坚决地抵制了国民党政府关于空运珍贵文物去南京的命令,才使北平故宫文物运台一事搁浅。 1948年底,南京所藏文物运台开始。第一批运台文物320箱以海军部所派军舰“中鼎轮”运载,由南京出发,12月27日抵达台湾基隆。押运人:庄尚严、刘奉璋、黄坚、申若侠。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运台文物1,680箱以招商局“海沪轮”运载,由南京出发,1月9日抵达基隆。押运人:那志良、吴玉璋、梁廷炜、黄居祥。 1月29日,第三批文物972箱以海军部所派军舰“昆仑舰”运载,由南京出发,2月22日抵达基隆。押运人:孙家畦、王程、吴凤培。 从南京运到台湾的文物共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南京所藏文物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