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文物入藏
2001年的文物入藏
2001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2001-12-31
  自湖北荆州市博物馆价拨漆器12件(分别为战国彩绘透雕双龙坐屏、战国彩绘鹿角镇墓兽、西汉彩绘夔龙纹圆盘、西汉彩绘云纹大圆盘、西汉彩绘勾云纹盂、西汉彩绘鸟云纹圆盘、西汉彩绘云纹尊、战国彩绘云纹漆耳杯、战国彩绘涡纹漆耳杯、战国彩绘鱼纹漆耳杯、西汉彩绘云纹漆耳杯、西汉彩绘鸟纹漆耳杯)。
  自许昌博物馆拨交汉代古砖4件(分别是汉乳钉树叶纹空心砖、汉人物树木纹画像砖、汉楼阁鹤纹画像砖、汉几何纹饰画像砖)。
  美籍华人李汝宽先生捐献明永乐红漆戗金八宝纹经夹板2件。
  美籍华人陈俊先生捐献清代琉璃瓦件1件。
  福建李振华捐献宋福清窑酱釉、黑釉盏各1件及瓷片34件。
  收购宋汝窑鹦鹉1件,宋朱熹张栻等四家六札卷(卷上分别为《春雨帖》、《佳雪帖》、《新祺帖》、《桑梓帖》四家书迹),宋吉州窑玳瑁釉碗、宋吉州窑玳瑁釉虎枕

透雕

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耳杯

又名羽觞、耳桮。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实羽觞些。”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见羽觞之称,《汉书·外戚列传·下》有“酌羽觞兮消忧”之句。西汉称桮和耳桮,《史记·项羽本纪》“幸分我一桮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漆书“君幸酒”和“君幸食”等字样,故可肯定耳杯为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耳杯最早少量出现于春秋晚期墓葬中,及至战国早期则大量出现。耳杯口一般均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器内多髹红漆,外髹黑漆。根据耳部的不同形状,大体可分为方耳杯、圆耳杯两种类型,也有少量的高座耳杯。

涡纹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鱼纹

以鱼与余同音,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鱼”。宋代南北各窑已多有用此题材,在元代景德镇、吉州、磁州、龙泉各窑制品中亦常见,至明清彩瓷中使用更为广泛。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镇墓兽

楚文化中最富神秘意味的丧葬用具。何为镇墓兽,其在墓葬中的具体功用如何,说法不一。或认为是古代山神的造像,其作用是镇妖辟邪;或认为是引魂升天的变形龙;或以为是饕餮;或以为是地神土伯的造像。从出土情况看,镇墓兽只在一些具有相当级别、随葬有礼器的楚墓中才有发现。故可以认为,它应当具有镇妖辟邪、保护死者不受伤害的作用,为镇恶之神。墓中陈设此物,意在抚慰地神土伯不要捕食死者,这是楚人灵魂不灭之观念的产物,企图借助镇墓兽的力量来驱赶阴间的凶残魑魅。

几何纹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戗金

髹漆工艺技法名称,之一。即在器物表面先按照设计的图案阴刻出花纹,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使之成为金色的花纹,常见于髹漆工艺。

八宝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纹经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经线称为纹经。

夹板

夹板即定位件,又是钟表机芯的基础构件。它将机内的原动系、传动系、擒纵调速系、走针系及上条拨针系等所有零部件系统地装配在一起,构成一个钟表机芯。夹板的具体作用还有如下两点,一是保证钟表机芯中各系零部件工作时的相对位置,二是保证钟表机芯中各系零部件工作时具有最佳状态的轴向间隙和颈向间隙。钟夹板较简单,一般机芯由二至三块夹板组成,夹板的规格尺寸随机芯的大小而定。表夹板较复杂,尤其是主夹板加工难度大,板上有大量的孔和凹槽,桩和凸坛,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表机中,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工艺条件,表夹板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人称考亭先生,徽州婺源人,寓居建州。绍兴十八年进士。光宗朝官至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是一位著名的道学家。庆元中,韩侂胄禁朱熹之学,落职罢祠。庆元六年卒,年72岁。朱熹著述甚丰,有《朱熹文集》一百卷,《朱徒问答》八十卷,《别录》十卷。朱熹工书,早年学钟繇(后人误作曹操),《书史会要》说他:“善行草,尤善小字,下笔即沉着典雅。”

张栻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张浚长子。迁居衡阳,以荫补官直秘阁,孝宗朝官至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严于义利之辩,学者称“南轩先生”。著《南轩集》。

玳瑁

龟类动物,产于海洋,体长三尺余。形似龟而嘴尖,前足长,背有主甲十三片,重叠如覆瓦,淡黑而微黄有黑斑,胸甲黄黑,性强暴。其甲熟之甚柔,可制工艺品。以其所制笔杆极为珍稀。

虎枕

瓷枕在北方较为盛行。虎枕为金代北方瓷窑烧造的枕式之一,以河北磁州窑产品为代表,因枕呈卧虎形,故名。虎枕的头有左向、右向之分。除河北省磁州窑以外,河南省禹县窑、山西省长治窑也曾大量烧制虎枕。

吉州窑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所烧品种繁多,是一座综合性的民间窑。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