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对外开放后,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抗战时,其随故宫迁运文物。1948年,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对外开放后,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抗战时,其随故宫迁运文物。1948年,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在1930年春发生的华北军事当局脱离中央领导的事变中,古物陈列所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整个故宫,事变平息后,易培基院长拟定了《完整故宫保管计划》,以理事蒋中正(介石)领衔,呈送国民政府。1930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批准了这一提案。《计划》将乾清门以外的古物陈列所和乾清门以内的故宫博物院合并,将中华门(即大清门,在天安门外,今已拆除)以北各宫殿,直至景山,以及大高殿、太庙、皇史宬、堂子一并归入故宫博物院。这是一个宏伟的规划,对统一管理、保护故宫等历史文物有重大意义。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
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地方政权(1583年)之前,已有“同族宁古塔诸祖子孙至堂子立誓,亦欲害上(努尔哈赤)”之记载。它近似一个氏族的神庙。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内老城村)、辽阳、沈阳建城立都时都建有堂子。 清入关后所建的堂子有飨殿、圜殿(又名亭式殿)、尚锡神亭及大祭时立杆用的石座37座。在堂子举行的祭祀活动有:1、堂子圜殿元日拜天, 2、堂子月祭,3、堂子立杆大祭,4、堂子尚锡神亭月祭,5、堂子浴佛,6、为马祭神于堂子,7、出师祇告及凯旋告成于堂子。
皇史宬位于今北京市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初名神御阁,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两年后建成,改现名。全部建筑采用砖石结构,正殿东西宽 40.4m,南北深8.98m,殿顶呈拱券形,墙厚 5m,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明代曾在此收藏《实录》、《圣训》及《永乐大典》的重抄本。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时,于殿中新筑一高1.42m 的通长大石台,上置雕龙鎏金铜皮大木柜,内贮实录。旁置有大橱,收藏《玉牒》、《大清会典》等重要官书。皇史宬设专职官员管理,建立定期晾晒制度。此殿为“金匮”、“石室”之典型,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国家档案库,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庚子之役(1900年),皇史宬遭到八国联军的抢掠。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又得以修缮,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