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喦(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等,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尤精花鸟、草虫走兽,重视写生,构图新颖,所绘的形象生动多姿。时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鲜嫩不腻,别树一帜,对清中叶以后的花鸟画影响甚大。
华喦(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等,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尤精花鸟、草虫走兽,重视写生,构图新颖,所绘的形象生动多姿。时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鲜嫩不腻,别树一帜,对清中叶以后的花鸟画影响甚大。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朱升(1299--1370年),徽州休宁(今属安徽省)人,字允升。元末任池州学政。当朱元璋攻占应天,并以应天为基地,进军江苏、安徽的重要战略据点时,朱升在徽州(今安徽歙县)被召见询问方略。他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张。建议朱元璋首先要巩固已取得的地方,把它们变成牢固的根据地,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努力增强经济实力。要作长远打算,不要急于称王,以免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其建议被采纳,成为朱元璋在其后几年内奉行的基本政策,对朱元璋后来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主张改革社会弊政,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在任东河河道总督和江苏巡抚时,关心民情,重视民生,奏请减赋赈灾,大力兴修水利。主张严禁鸦片,在湖广总督任上实力推行禁烟,成效卓著。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为了解外国情况,派人翻译西书西报,编成《四洲志》。采取得力措施,迫使外国鸦片烟商缴出鸦片230多万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击退英军多次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坚决抵抗,使英军侵略阴谋无法得逞。受统治集团中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后被派赴浙江,协助海防。旋被充军新疆,大力推行兴修水利、屯田。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辞职回籍养病。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派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赴任途中。
佛教菩萨名,又称“文殊师利”,也译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称,手持宝剑,骑坐青狮,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但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不同,或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或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泛言之,凡是断绝人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为菩提。
任颐(1840—1896年),初名润,字小楼、伯年,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肖像、花鸟、山水画。其绘画除继承民间及传统文人画,融汇陈洪绶、陈淳、徐渭诸家之长外,还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多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任熊、任熏、任预并称为“海上四任”。
袁尚统(1570-1661年后),字叔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山水画功力深厚,比人物画技法野放,颇得宋人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