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购买《隋人书出师颂卷》
我院购买《隋人书出师颂卷》
我院购买《隋人书出师颂卷》
时间:2003-07-08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3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有一件书法作品--《隋人书出师颂卷》(或称为“西晋索靖书”)。该作品钤有唐、宋、元、明、清鉴藏印记五十余方,尾纸有南宋米友仁鉴定题跋,引首和后隔水均有清代乾隆皇帝长篇题识,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王世贞《弇州山人集》、清代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以及著录清宫收藏历代书画的《石渠宝笈》等书都有详细记载,流传有绪。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和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二书,曾根据该作的影印本及相关碑帖拓本做过详尽的考证、评价,认定为“隋人书”。
  6月19日,我院专门延请徐邦达、启功、朱家溍、傅熹年、杨新、单国强六位书画鉴定专家对《出师颂》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作品确为见于历代著录的《隋人书出师颂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历代卓有影响的国宝级文物。本幅的南宋绍兴内府藏印和卷后的南宋米友仁题跋均真,为鉴定提供了依据;引首用纸上所绘龙形为明代风格,宋高宗书花押与真迹不符,应为明代拼配,但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价值;加之该作品原为清宫旧藏,后流散于社会,是重要的宫藏文物,因此,一致建议应由故宫博物院购藏。
  我院历来的文物征集方针是“征集原清宫遗散在外的文物和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现故宫收藏的书法作品,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几乎囊括了各个时代、时期所有重要书法家、书法流派的典型作品,堪称体系完备,但目前收藏的隋代书法作品仅有隋人写经一件,其历史、艺术价值与《出师颂》无法相提并论。《出师颂》作章草书体,北宋著名文物鉴赏家黄伯思在其著作《东观余论》中详细论述了章草的发展演变,指出“(此种书体)至唐人绝罕为之”,这一方面为《出师颂》的鉴定、断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早期章草书法作品的珍贵性。因此,收购《隋人书出师颂卷》有利于加强故宫藏品中隋代书法这一书法史上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故宫书法藏品的体系,对我院意义重大。
  今年4月,我院得知嘉德公司将拍卖《出师颂》的消息后,立即与该公司进行接洽、协商,并先后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其间,北京市一家著名的文博单位也表示欲收购此文物,并主动与我院洽商。经双方友好协商,考虑到由我院收藏该文物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对方决定退出竞购。7月8日,北京市文物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6条第二款和第58条,向嘉德公司发出《关于指定故宫博物院优先购买〈出师颂〉帖的通知》,指定故宫博物院为《出师颂》的优先购买单位。我院遂动用文物征集专项资金2200万元予以收购。

索靖

索靖(239-303年),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姐之孙,官尚书郎,封安乐亭侯,卒谥“庄“。精章草,承张芝衣钵,其书风险峻坚劲,在保留规范的章草体同时更增遒劲和飘忽之势。前人评其书“遒竦”、“银钩虿尾”、“飘风息举,鸷鸟乍飞”。与卫瓘并称当世,时人称“瓘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

尾纸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隔水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安岐

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世号“小米”。力学嗜古,善书画,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书法学其父,颇似。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后隔水

后隔水是本幅后面一段绫裱,与前隔水相对称,是书画手卷装裱形式的一部分。

詹景凤

詹景凤(1532—1602年),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安徽休宁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曾为吏部司务。擅诗文书画,有名于时。长于墨竹,画法瘦劲;亦工山水,取法倪瓒、黄公望。深于书学,学王羲之、王献之,精书画鉴赏,与项元汴、王世贞等名家往来交游。著有《画苑》《书苑补益》《东图玄览》《詹氏小辨》。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录》《书苑》《画苑》等。

乾隆皇帝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东图玄览》

明詹景凤(1532—1602年)撰,詹景凤,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安徽休宁人。擅画墨竹,亦工山水,取法倪瓒、黄公望。工草书,师发二王。著有《画苑补益》《书苑补益》《詹氏小辨》等。《东图玄览》共四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著者鉴赏法书名画之笔记,第二部分为作品的题跋。其书内容较丰富,既著录书画之本地、内容、画法、题跋、印章、流传等项,又着重于对某家、某派笔墨技法上承袭演变的论述。对有些不同风格的画家和画派的评价持论比较客观公允,不随波逐流,无门户之见。

《平生壮观》

清代鉴赏家顾复编纂。顾复,字来侯,自号方泾上农,明末遗民。《平生壮观》著录作者所见书画,全书十卷,其中法书五卷,绘画五卷。以时代顺序简录,各件略加评论,辨其真伪,但有误记印记多处。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有徐乾学序及自序。

《墨缘汇观》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安岐编著。正编四卷,法书、名画各二卷;续编二卷,法书、名画各一卷。正编法书著录始自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西晋陆机《平复帖》,止于明代董其昌;名画著录始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隋展子虔《游春图》,止于明代董其昌。记载作品内容、纸绢,摘录题识、印章。所录宋代以前之画颇多考订。间有论及画家之笔墨或画法特色,可资鉴别真赝。续录一卷名画始自晋顾恺之书《洛神赋》并图卷,而迄明陆治《种菊图》止,凡121种,亦多名品。续编仅载标题,略记大概。两编所收书画大都为著者自藏,间有求售而未购之物。是书鉴裁精审而有卓见,颇资参考。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章草

唐张怀瓘曰“章草即隶书之捷”,也即隶书减省便捷的写法,是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特点,宋黄伯思曰:“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清段玉裁曰:“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章草”一名的由来,解释不一,如:史游作《急就章》有此体,故名;因汉章帝所创,故名;汉章帝喜爱杜度草书,诏使其用于章奏,因而得名;因此体损减隶体,存字梗概,结构彰明,故名,等等。历代章草大家有杜度、史游、崔瑗、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

黄伯思

黄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自号云林子,邵武(今福建省邵武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工书,“正、行、草、隶书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