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文物入藏
1952年的文物入藏
1952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52-12-31
  接受姜瑗先生捐献古铜戈1件。
  接受杨牧夫先生捐献书画、珐琅瓶、铜佛等文物5件。
  接受靳普先生捐献清乾隆宫内御用地毯1件。
  接受黄镜涵先生捐献陶器7件。
  接受赵振茂先生捐献古陶范3件。
  接受李绍白先生捐献甲骨15片。
  接受马衡院长捐献青铜工具7件,甲骨、陶瓷等472件。
  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通讯处捐献大明通行宝钞1张。
  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捐献古画1幅。
  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85团政治处捐献商代铜卣1件。
  接受福建军区军管处刘斗捐献古钱3件。
  接受钱君宜先生捐献清代桐木黑漆霹雳残雷琴1件。
  接受张允亮先生捐献书画等105件。
  接受于智诚先生捐献文物。
  接受张子恩先生捐献文物。
  接受宿纪涛先生捐献文物。
  接收中央人民政府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拨交蒋泽霖赠毛泽东主席《钱东壁临兰亭十三跋》手卷1件。
  接收社管局拨交的仿宋官窑等各种瓷器184项,计212件。
  接收社管局拨交的华珍贸易商行捐献的宋朝木佛1件。
  接收社管局拨交的明代道教壁画14块。
  接收社管局拨交的北京市节委会冻结组移交的郎世宁油画(伪)1张。
  接收社管局移交的铜器以及明、清扇面等文物228件。
  接收文化部拨交庞虚斋旧藏书画元代赵孟頫黄公望补图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1件、明代沈周《东原图》1卷。
  接收文物局拨交虎坊桥浙江会馆越中先贤祠内善才龙女2尊,南半胡同湖洲会馆石质佛像3尊。
  接收文物局拨交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魏斯科普大使捐赠的我国古代文物5项,计7件。
  接收财政部捐献出土小磁瓶1个、“崇宁重宝”铜钱1枚。
  接收山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拨交的出土汉代石刻拓片1套。
  收购乾隆年间鸟音钟1件。
  收购殷商铜器等文物433件。
  收购战国时代铜壶1件。
  收购红木雕龙大柜1对。
  收购周代铜器太堡簋1件、伯鱼簋1件、战国周登鼎1件、宋枭形行镫1件。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马衡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13年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早年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新民学会,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领导红军完成长征。1936年,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他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战争的策略。1942年,他号召开展了统一全党的整风运动。1946年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指挥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初期领导全党完成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坚定地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毛泽东在晚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反右倾”斗争。1966年又错误地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9月病逝于北京。

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龙女

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8岁便聪明异常,常听文殊讲《法华经》,后来见佛献宝,变为男身,立地成佛。

拓片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红木

即酸枝木,泛指豆科黄檀,属酸枝木类植物。有黑酸枝、红酸枝、白酸枝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