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
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
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
时间:1933-01-01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并进逼华北。为谋文物安全,当时遂有选择精品迁址储藏之筹备。文物运输前,院方向行政院和地方军政长官发出密电,请沿途保护。路线避开天津,绕道南下,以免遭日军袭击。列车全部是铁皮车,车顶四周均架起机枪,车两旁逐段有马队随车驰聚,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车交差。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2月7日, 第一批南迁文物起运。古物馆452箱,图书馆602箱,文献馆1,064箱,共2,118箱。吴瀛等监运。3月5日抵沪。
  3月15日,第二批南迁文物起运。秘书处426箱,古物馆384箱,图书馆44箱、文献馆436箱,共1,290箱。俞同奎等监运。21日抵沪。
  3月28日,第三批南迁文物起运。秘书处1,013箱又62包,古物馆242箱,图书馆477箱,文献馆1,240箱,共2,922箱又62包。程星龄等监运。4月5日抵沪。
  4月19日,第四批南迁文物起运。秘书处2,635箱又2包,古物馆829箱,图书馆138箱,文献馆1,033箱,共4,635箱又2包。马衡等监运。27日抵沪。
  5月15日,第五批南迁文物起运。秘书处1,534箱,古物馆724箱,图书馆154箱,共2,412箱。俞同奎等监运。23日抵沪。
  南迁文物总计13,427箱又64包。附我院一同运沪者另有古物陈列所5,414箱,颐和园640箱又8包3件,国子监11箱。
  1936年,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建成后,南迁文物遂分五批运往南京。

吴瀛

马衡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

古物陈列所

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对外开放后,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抗战时,其随故宫迁运文物。1948年,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