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王鉴(1609-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
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韩希孟,名媛,武陵(湖南)人,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明末著名的刺绣家。她擅长刺绣,工画花卉,却不以临摹形似为满足,而以追求“画绣”的神韵为目标,因此所绣人物、山水、花鸟均能达到静中寓动、神韵逼真的境界,备受世人欣赏,世称“韩媛绣”。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查士标(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懒老,安徽休宁人。擅山水,宗法元人倪瓒、吴镇。用笔疏简超逸,意境荒寒清旷。与渐江、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又名“海阳四家”)。著有《种书堂遗稿》。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陶庵、栎园、栎下先生、适园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南京)。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官御史。入清后历任福建按察使、户部侍郎等职。精于书画鉴赏及收藏,家筑赖古堂,藏品甚丰。工诗文,擅书画。书工分隶及行草书诸体,不拘于成法,自成一种风格面貌。画工山水,亦秀逸嫣润,颇具书卷气。著有《赖古堂印谱》、《读画录》、《赖古堂集》等书。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瓷器中的一种装饰手法。仅用青花作为五彩纹饰中的一种釉下彩料来表现局部纹饰,而不用其勾勒物象的轮廓线。康熙朝初年的青花加彩器物,青花的颜色较灰黑,五彩浓艳,画面布局繁密。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青花的颜色青翠明快,五彩色泽浅淡,清新雅致,纹饰布局疏密有致。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即填漆戗金,北京文物业称“雕填”。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齐白石(1863—1957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幼喜书画。15岁(1878年)时学木工,善雕花,人称“芝木匠”。25岁(1888年)开始学书画,习诗文,刻图章,兼作画工,为人画衣冠像。40岁(1903年)后5次游历南北各地,随地写景,成《借山图卷》52幅。60岁(1923年)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曾任北京艺专教授,受同时期书画家陈师曾影响,一弃旧习,从以徐渭、八大、石涛为宗的写意花鸟,转而取法吴昌硕创立的“红花绿叶派”,即大写意、设色浓艳高古的花鸟画。亦工水墨虾、蟹、鱼、蛙等水族,淋漓生动,饶有野趣。工笔草虫与写意花卉相配,工写结合,大气中见精醇。山水构图独出机枢,不循常规,聊写大意。刻印则尤能独出手眼,气度恢宏,蔚然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美术家协会主席、人大代表,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平奖,年逾90之际仍作画不辍。
秦观(1049-1100年),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受苏轼赏拔,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富于文辞,是北宋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韩槐准(1891—1970年),又名愚趣斋生,字位三,海南文昌人。1915年到南洋谋生,经历了从替人打工到开办自己果园的创业过程。期间对中国古陶瓷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归国,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宫博物院顾问。数次将多年收藏的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著有《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
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一人一句或两句,一句一韵或两句一韵。相传此种方式始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清癯老人、巽峰,晚年更号溪翁,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不详,主要活动在13世纪中后期至14世纪初。南宋景定(1260—1264年)年间的进士,入元不仕,遂寄情山水,流连诗酒,隐于绘事,终其一生。他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花鸟、山水、人物、鞍马无一不擅,且造诣颇深,时人有“老钱丹青当世无”的赞誉。元初,与赵孟頫、王子中、陈式等人并称“吴兴八俊”。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有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刻北去,中途病故,石被弃。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年间置于宣和殿。金兵灭北宋入汴京,石散失不传。定州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颐和园为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收封之地,1926年国民军退出北京后,为军阀王怀庆攫而还诸清室,1926年6月时已由战地政务委员会与清室所派管理人员共谋组织保管会,内政部亦已派人前往接收。因此院拟接收该园,未能实现。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清末举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精通诗词、书画、考古,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篆、隶、楷、行、草各体皆精,又善丹青,喜画梅兰、松竹。晚年将所藏大量典籍、书画等文物捐献给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博物馆。著有《遐斋诗稿》、《清秘录》、《遐庵词》等。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即老聃(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
王渊(生卒年不详),字若水,号澹轩,浙江杭州人。他一生不仕,专擅墨笔花鸟、竹石。画意蕴藉清润、幽静深秀。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恽寿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工绘山水,宗元人王蒙画风,笔墨清灵秀洁,意境萧散幽淡。后改绘花鸟,远师宋徐崇嗣,近学明人,注重写生,更发展了没骨技法。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追求天机物趣,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开创了 “常州画派”。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并称“四王吴恽”,亦称“清六家”。
沈子蕃(生卒年不详),南宋缂丝名匠,以摹缂名人书画著称于世,其作品丝纹匀细,工丽典雅,配色古朴,神韵生动。现存作品有《缂丝梅鹊图轴》、《缂丝青碧山水图》、《缂丝秋山诗意图》等,无不精妙绝伦。
又名《老子》,老聃著,主张自然无为。今本分上下篇,五千言字。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道教把老子(老聃)尊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并赋予其各种宗教解释作为宣扬道教的依据。《道藏》中收有《道德经》注释50余种。
瓶式之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有的附盖。梅瓶为盛酒用具。自宋代开始流行。元代梅瓶除圆形外,尚有八方形。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刘汉弼(生卒年不详),字正甫,浙江上虞人。嘉定九年(1216年)进士,曾官考功员外郎、监察御史,出知温州,以户部侍郎致仕,卒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