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文物入藏
1960年的文物入藏
1960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60-12-31
  接受江苏省仪征县龙河文化站捐献东汉时期“五铢”钱2枚。
  接受赵如松先生捐献宋代古钱3枚,其中宋代崇宁通宝1枚、宋代元祐通宝1枚、宋代绍圣元宝1枚。
  接受刘九庵先生捐献宋、明、清书画5件。
  接受孙征文先生捐献王尔烈行书七言联1件。
  接受章乃器先生捐献商弋阝卣1件。
  接受黄镜涵先生捐献商陶范2件。
  接受马敏生先生捐献近代瓷碗2件。
  接受日本华侨林南海先生捐献文物4件,其中宋龙泉瓶1件、元钧窑三足炉1件、近代仿钧窑瓷瓶1件、日本东青红彩碗1件。
  接受邓宗尧家属邓唐炜耀先生捐献宋钧窑卧洗1件、宋白瓷印花海水纹碗1件、清嘉庆青花缠莲印盒1件、战国铜嵌金羊勾1件。
  接受张耀选先生捐献冯超然绘设色《山水》成扇(上有沈尹默书)1件。
  接受沈兆芝夫人及子林庚、林津捐献明代书画4件(其中黄道周画《松》诗画合册1本、黄道周《喜雨诗》轴1件、吴云行书1件、冯起震《墨竹轴》1件)。
  接受邢利寿、潘有庆先生捐献古钱2枚。
  接受丹麦文化代表团团长格洛勃教授捐献丹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制矛头1件。
  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张珩处长捐献文物5件(其中古画1张、明代陆嘉淑手札2通、清代潘瑛手札1通、项元汴怀素自叙释文》1件)。
  接收文物局拨交的本院孙灜洲先生1952年捐献“北京市五反运动委员会”的瓷器32件(其中有宋代龙泉窑洗口瓶、明代青花花卉执壶、明代青花加彩三秋杯、明代黄釉盘、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碗、明代青花缠枝花纹碗等)。
  接受林仲易先生捐献文物5件(其中乾隆五彩碗1件、李阳冰般若壶篆书拓片1件、延陵吴季子墓碑拓片1件、《天下第一关》题匾拓片1件、谢犧羊书1件)。
  接受河南省开封市鼓楼人民公社旧货店捐献的商代青玉几何纹刀1件。
  接受本院保管部顾铁符先生捐献新石器时代石钺、石镜各1件。
  接受叶恭绰先生捐献《绛帖》1部(12本)。
  接受吴仲超院长捐献清代白玉画别子2件。
  接受新加坡华侨韩槐准先生捐献古瓷器2件(其中清康熙折地青花大坛1件、折地青花水壶1件)。
  接受李庆裕、乔友声缴交铜匜1件。
  接受郑珉中先生捐献“甄胄书生”、“金石千秋” 石章等印押20件。
  接收文化部拨交文物3件(赵孟頫《道德经卷》1件、宋朱子蕃缂丝《山水轴》1件、宋代姜夔字卷1件)。
  接收文化部拨交周代铜品,宋、元、明、清各代书画,明代古墨等重要文物59件。
  接收文化部拨交文物16件(其中明代佛藏织绣品14件、木楼嵌铜花珐琅柱二套三钟代水法苏钟1件、木楼嵌铜花二套三针洋钟1件)。
  接收定陵博物馆拨交织绣衣料5件。
  接收外交部调换清代高岑绢本《青绿山水轴》1件。
  接收安徽省博物馆拨交的书画5件(其中龚贤设色《山水》轴1件、樊圻《牡丹图》轴1件、周览《碧梧柬书》卷1件、许仪《梅鸽》轴1件、叶欣《春山游骑图》轴1件)。
  接收湖北省博物馆拨交的文物38件(1959年已编号入库)。
  接收天津艺术博物馆拨交的复制年画4 件(其中年画复制品纸色《庆元宵》1件、《潇湘清韵》1件、《谢庭詠絮》1件、《渔家乐》1件)。
  接收定陵博物馆拨交明代丝织品3件(其中云龙暗花绫1件、奔免织金妆花纱1件、折枝花卉潞绸1件)。
  接收中国文联拨交清代封锡爵竹雕晚菘笔筒、牙雕松鼠葡萄洗、画珐琅缠枝莲纹葵瓣式盒、小松竹雕佛手等文物。
  收购朱茂时《行乐图》轴6件。
  收购唐代颜真卿字册一件。
  收购清乾隆粉彩婴戏双联瓶2件。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白瓷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印花

陶瓷纹饰工艺。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菊花次之。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讲求对称。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纹饰生动活泼,线条流畅。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年),原名君默,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任北京大学教授多年。晚年寄居上海,鬻书自给。

黄道

太阳在天球上一年间所移行的轨迹叫黄道,即地球轨道面和天球相交成的大圈。

吴云

吴云(生卒年不详),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以举人官苏州知府。工书,书宗颜真卿。亦擅画山水、竹石,并精通金石考据学。富收藏。著《两叠轩彝器图释》、《古铜印存》等书。

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一字螭若,别号石斋,福建漳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性格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明亡被俘,至死不降。工书,真、草、隶各体自成一家。著有《黄漳莆集》。

张珩

张珩(1915—1963年),字葱玉,别署希逸,祖籍浙江吴兴,1915年 2月10日生于上海。青年时期即以书画鉴定闻名。1934、1946年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195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同年调文化部文物局工作。曾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珩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在书画鉴定方面造诣更深。他善于探索书画用笔的规律,并把实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作出科学判断,成为著名的中国书画鉴定专家。

怀素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幼而事佛,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书法得张旭狂草之传,又性狂逸,嗜酒,食鱼、肉,每酒酣兴发,以草书发之,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多变化而饶法度,故人谓怀素以狂继颠(张旭),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的狂草书家。

项元汴

项元汴(1524—1590年),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漆园傲吏等,收藏家、画家。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贮于天籁阁中,其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精鉴赏,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鉴藏印数十方。工绘画,兼擅书法。著有《墨林山人诗集》《蕉窗九录》等。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执壶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缠枝莲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青花加彩

瓷器中的一种装饰手法。仅用青花作为五彩纹饰中的一种釉下彩料来表现局部纹饰,而不用其勾勒物象的轮廓线。康熙朝初年的青花加彩器物,青花的颜色较灰黑,五彩浓艳,画面布局繁密。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青花的颜色青翠明快,五彩色泽浅淡,清新雅致,纹饰布局疏密有致。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拓片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将作少监。工书法,尤精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喜而习之,遂开阖变化,如龙似虎,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悉在胸中,自成一格。他对自己的篆书亦颇自负,尝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时人谓之为仓颉之后身。早年作篆笔法清瘦,至大历年以后即晚年书作,笔法愈清淳劲利。雅好书石,颜真卿之碑多其篆额。他的篆书风格对唐代后期及宋、元、明、清历代书字有巨大影响。后人对李氏书法多所称颂,然亦有贬抑者,清末康有为即认为他的书法“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存世刻石作品有《李氏三坟记》、《书谦卦》、《般若台铭》等。

几何纹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叶恭绰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清末举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精通诗词、书画、考古,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篆、隶、楷、行、草各体皆精,又善丹青,喜画梅兰、松竹。晚年将所藏大量典籍、书画等文物捐献给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博物馆。著有《遐斋诗稿》、《清秘录》、《遐庵词》等。

韩槐准

韩槐准(1891—1970年),又名愚趣斋生,字位三,海南文昌人。1915年到南洋谋生,经历了从替人打工到开办自己果园的创业过程。期间对中国古陶瓷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归国,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宫博物院顾问。数次将多年收藏的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著有《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

千秋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的生日。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水法

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其特点是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存世最早的作品是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均以青绿山水画而名闻于世。

龚贤

龚贤(1618—1689年),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 、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叶欣

叶欣(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字荣木,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画山水。山水学北宋赵令穰,参以明代姚允在法,擅绘平远小景,以布局见长,用笔轻细,墨色清淡,风格澹远。他因长期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而与活动于该地区的画家龚贤、樊圻、邹喆、吴宏、胡慥、谢荪、高岑合称为“金陵八家”。

元宵

本义为上元节之夜。由于此夜民间习俗喜吃汤圆,后乃把汤圆称为元宵,更把上元节称为元宵节。汤圆,先秦已有类似食品,唐代称面茧,宋时称“圆子”或“团子”,当时已很盛行,有合家“团圆”之意。

潇湘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古文“潇湘”也泛指洞庭湖一带河湖密布的地区。洞庭一带山清水秀,风光无限,不同时节、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景致都大有可观,古人将其主要景点概括为“潇湘八景”。分别为: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山市晴岚、烟寺晓钟、暮雪。八景各有侧重,包含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谓“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景不一”。自宋代起就有专为游人欣赏风光而建的“八景台”,后世不断有诗人、画家为其歌咏图记,“潇湘八景”之名长盛不衰。

织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妆花

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妆花纱

丝织物名称。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小松

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

佛手

亦称佛手柑。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果实冬季成熟,鲜黄色,分裂如掌。原产亚洲,我国南方有栽培。花、果可供欣赏,并可入药。

封锡爵

封锡爵,字晋侯,江苏嘉定人,清初著名竹刻家,约活跃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封氏一家均以刻竹闻名,锡爵与弟锡禄、锡璋号称鼎足,而其独具开创之功。锡爵一生不仕,品格高洁,以艺能见称于世。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座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