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到过故宫的人,都会为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感到震撼,但是在抬头仰望屋檐的时候,人们往往不会注意每个建筑上斗栱的不同,因为它们比唐宋建筑的斗栱小很多,长得也很像。其实中国古建筑发展到明清两代,斗栱虽然不再起到主要的结构作用,但是斗栱的样子仍然是千差万别,装饰性变得更为重要。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皇宫,建筑上的斗栱从明初到清末,种类繁多,构造复杂。如果按照斗栱在建筑中的位置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凡是处于建筑外檐部分的,可以称为外檐斗栱;处于内檐部分的,称为内檐斗栱。如果根据具体位置进一步划分的话,以一间为例,分隔每一间的柱子正上方有一攒斗栱,我们称之为柱头科斗栱;柱头科之间的斗栱称之为平身科斗栱,如果这个位置的斗栱后尾向上翘起的话,则称之为溜金斗栱;在建筑转角处则形象的称为角科斗栱。内檐斗栱也可细分为品字科斗栱、隔架科斗栱等。
这些叫法只是大体分类,每一种斗栱按照建筑等级规模的不同,构造形式从三踩、五踩,直至十一踩不等,踩数越高,一攒斗栱就越高大。此外,斗栱不是一个整体构件,所谓“斗栱”,是有斗和栱所组成的,再细分下去,斗分别有坐斗、十八斗等,栱分别有瓜栱、万栱、厢栱等,这些不同的单件组合,就像有榫卯关系的积木,而每一块“积木”都与斗栱的基本尺度单位“斗口”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斗口的数值是由建筑等级决定的,等级的不同,直接导致“积木”搭建出来的斗栱大小的不同。所以,即使都是三踩斗栱,斗栱也不一定是同一尺寸,这些差别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规模。在同一院落中,不同的斗栱构筑起体量不同的建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建筑围合出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和屋顶天际线。
以上提到的名称都是明清叫法,具体到唐宋,样式不一样,名称差别也很大。可以说,斗栱的演变史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史。千千万万种斗栱构成了壮观的中国建筑文化。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构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每一组合称一攒。按安装部位分科,位于柱头上的称柱头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称角科,分布于柱间部位的称平身科。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因此,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展至清代,被作为建筑模数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为单位,长度同于最下坐斗的开口大小。
三踩斗栱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