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孝经》,清世祖福临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内府刻本。开本38.5cm×23.8cm,版框26.9cm×19.1cm。黑口,双鱼尾,四周双栏。1册。卷前有顺治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年)仲春望日《御制孝经序》。
孝道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孝经》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全书分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侍君章第十七,丧亲章第十八。以孔子回答曾子问的形式,陈述孝道、孝治之大义。
《孝经》的作者诸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早在汉代即列为儒家经典。以后有不少帝王亲自为之作注,如晋元帝有《孝经传》,晋武帝有《聪明馆孝经讲义》,梁武帝有《孝经义疏》,以上3书今皆不存,唐玄宗有《孝经正义》列入《十三经注疏》,得以流传于世。
本书另有清乾隆年写《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年写《四库全书荟要》本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二著录。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古代天文学中将太阳落山与月亮东升处于同一直线的那天称为望日,它一般发生在农历每月十五日,故古代常把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 《孝经》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的作者诸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早在汉代即列为儒家经典,以后有不少帝王亲自为之作注,如晋元帝有《孝经传》。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萧衍(464—549年)。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笃信佛教。后因纵容宗室贪奢,终致“侯景之乱”。梁朝因此而亡。
唐玄宗(685—762年),即唐明皇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执政前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史称“开元之治”。后期朝政日渐荒废,终致“安史之乱”爆发,遂被尊为太上皇,后抑郁而死。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BR>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TAG标签耗时:0.0473129749298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