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荷地五彩兰花碗图样
【藕荷地五彩兰花碗图样】
  藕荷地五彩兰花碗图样,清晚期,纸本,设色,纵19.0cm,横29.9cm。
  图样右题:照此样,茶盅廿件,盖碗十对,二寸五见元奓斗十件,二寸见元粉盒四件,二寸五见元刡头缸四件,一寸见元胭脂盒四件,长方入角水仙奁二对。
  图样纹饰为方形。在藕合底色上,均匀描绘5组兰花。花叶用石绿色勾画,花朵为白色,清新优雅。图样中绿色兰叶随风摇曳,以浓淡分向背,花朵点缀其间,纤弱轻柔,惹人怜爱。在中国古代,兰花被赋予独特的含义。《楚辞》:“纫秋兰以为佩。”古人认为:“德芬芳者佩兰,古之佩者,各家其德”,故幽谷兰花被喻为君子。又有“四时不谢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之说,于是兰花便成了代表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之一。随着兰花逐渐成为文人画家表达个人生活理想和高雅性情的题材,其形象逐渐出现在瓷器纹样中,清代陶瓷纹样就盛行兰石图案。
撰稿人:汪亓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奓斗

奓斗,卫生用器,最早可能追到汉代。元代文献“吐盂”与“吐壶”同见,奓斗或指吐盂。

刡头缸

刡头缸,从图形看是深直腹的水杯。

入角

入角即倭角,常出现在方形盘、盒、瓶等器物上。常见的样式是将直角变为内凹双弧线,或将直角变成圆角,也有的将直角斜削45度,变四方形为八角形。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