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经素笺纸本,墨笔,行书,有墨绘礼佛图、韦驮像。钤“乾清宫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几暇临池”、“得大自在”、“乾隆宸瀚”、“秘殿珠林”诸玺。仿宋彩锦经夹,彩锦套。旧藏毓庆宫,又一部原藏寿宁宫。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经》、《上生经》等。该经是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是弥勒经典中成型最晚的作品,对中国弥勒信仰的流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本经讲述弥勒菩萨命终后往生兜率天宫,为了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其中对天宫的描写精彩生动,扣人心弦。
本经的注疏有多种,如吉藏《弥勒经游意》一卷、元晓《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窥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等。
弥勒
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上生
上生是专指弥勒菩萨而言。据佛经记载,弥勒为释迦牟尼弟子,修得菩萨行,生入兜率天。其装束多为菩萨装,表现的是弥勒以菩萨的身份身居兜率天上。主要经典为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北凉
公元397年匈奴人沮渠蒙逊起兵,推段业为凉王,是为“神玺“元年。后杀段业自立,412年据姑藏(今武威),史称“北凉”,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公元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
兜率天
梵文Tusita的音译,也译成“兜率陀”,六欲天之一。此天有内、外两院,内院是弥勒居住的净土,普通信众若信仰弥勒,称诵其名号,死后便可往生(即上生)此天。
十六国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拥兵自重之军阀与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在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起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夏共十六国,即: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在一个多世纪中,这些国家,彼此攻伐,兴亡相替。此外还有冉魏、翟魏、仇池国、西燕、代国等五国未归入十六国中。
沮渠京声
沮渠京声(?——464年),十六国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从弟,封安阳候。沮渠京声博涉书史,喜欢佛学,曾经西游到于阗,跟从天竺三藏佛驮斯那学习佛理,回归北凉土后翻译了《禅法要解》等书。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韦驮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其塑像被安置于寺院中,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像。
乾清宫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
毓庆宫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太子所建的太子宫,后为诸皇子读书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为皇太子后再度住进此宫。
净土
净土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指佛所居的清净处所。相对净土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
大藏经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相当于佛典的百科全书,内容庞博,其论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诸多领域,对研究佛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说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总集,包括显、密的经、律两部分,共1108种。“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经、律两部分的阐述和论疏,包括密教仪轫和五明杂著等,共3461种。藏文写本甘珠尔经目前所知有三种:一为明景泰写本(不详所藏何处),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写本(现存台北故宫),一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写本,现分存于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