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清乾隆年梁诗正写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清乾隆年梁诗正写本)封面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清乾隆年梁诗正写本)经文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清乾隆年梁诗正写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二卷,唐朝来华僧人佛陀多罗译,清乾隆年梁诗正写本。经折装,每半开四行十一字,上下双边,开本21×9.5cm,版框15.2×9.5cm。
  素笺墨笔楷书,黄地云蝠纹仿宋锦套磁青笺书签泥金,框栏内泥金楷书“圆觉了义经”,前有佛像及龛牌,后有韦驮像,俱白描。钤有“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玺。款署“臣梁诗正奉敕敬书”。 旧藏钟粹宫
  本经内容及注疏情况参见《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明景泰六年王普巍等泥金写本条。
撰稿人:袁理

佛陀

又作浮屠、浮图、佛驮等。意为觉者、知者。原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党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梁诗正

梁诗正(1697—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雍正时期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徴明,晚师颜真卿、李邕。有《矢音集》。

佛陀多罗

佛陀多罗(生卒年不详),汉名觉救,北天竺罽宾(今阿富汗地区)人。据宋代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二记载,佛陀多罗携佛经来到中国,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后不知所踪。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宋锦

以彩纬显花的重纬织锦,因始盛于宋代而得名。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多用于书画装裱。织物结构采用三枚斜纹组织,配色采用分段换梭。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韦驮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其塑像被安置于寺院中,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像。

白描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仿宋锦

即宋式锦,是明清两代按照宋代锦的组织与花纹特点仿制的,具有宋代锦的风格特征的织锦。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钟粹宫

泥金写本

泥金是用金箔在研钵中慢慢研磨成金粉,加入适量胶水、白芨汁而成为金色液体,叫做泥金。用泥金书写文字的书籍称为泥金写本,字体凸出纸面,有立体效果,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永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