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清乾隆年张若霭写本)
《佛说无量寿经》(清乾隆年张若霭写本)封面
《佛说无量寿经》(清乾隆年张若霭写本)佛说法图
《佛说无量寿经》(清乾隆年张若霭写本)经文
【《佛说无量寿经》(清乾隆年张若霭写本)】
  《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三国时来华僧人康僧铠译,清乾隆年张若霭写本。经折装,半开5行12字,上下双边,开本21.1cm×9.5cm,版框15.2cm×9.5cm。
  素笺纸本,墨笔,楷书,前有墨绘佛像,后有韦护像。末署“臣张若霭奉敕敬书”,“有秘殿珠林”、“乾隆御览之宝”、“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清宫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玺。旧藏毓庆宫
  相关内容参见《佛说无量寿经》(清乾隆年和珅写本)。
撰稿人:翁连溪

康僧铠

康僧铠(生卒年不详),梵名僧伽跋摩,又名僧伽婆罗,印度人。三国魏嘉平五年(253年)来华,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无量寿经》等四部佛经。

张若霭

张若霭(1713—1746年),字晴岚,安徽桐城人。来自官宦世家,祖父张英、父亲张廷玉均为雍正、乾隆朝大学士。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翰林编修、通政司。工绘山水、花鸟,得王榖祥、周之冕遗意。精于鉴赏,品评皇室所藏,颇有见的,与兄弟张若澄同为乾隆朝重要的词臣画家。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乾清宫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毓庆宫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太子所建的太子宫,后为诸皇子读书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为皇太子后再度住进此宫。

和珅

和珅(1750--1799年),姓钮祜禄,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于精明敏捷,颇得乾隆帝赏识,官职累迁,由御前三等侍卫而至户部侍郎,再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四库馆正总裁等,在军机大臣任上二十余年。乾隆帝晚年倚为心腹。他专擅弄权,贪污极巨。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即以二十大罪赐其死,抄家所获巨资充公。其时竟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