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清乾隆二十六年王际华写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乾隆二十六年王际华写本)封面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乾隆二十六年王际华写本)卷一经文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乾隆二十六年王际华写本)卷一经文之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乾隆二十六年王际华写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唐朝天竺僧人般刺蜜帝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际华写本。经折装,每半开5行16字,上下单边,开本25.7×9.8cm,版框20.2×9.8cm。
  该经素笺楷书,卷端题“大佛顶如来蜜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钤“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款署“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长至前臣王际华薰沐拜匀稽首恭进”。钤印“四臣王际华敬书”。该写本系王际华为皇太后七十大寿所书。首册、第十册末尾有佛像,卷末署“般刺蜜帝中天竺沙门唐神龙元年于广州之刺旨道场译”。
  《大佛顶首楞严经》又称《大佛顶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为鸠摩罗什所译《首楞严三昧经》之别本。本经内容叙述佛破除摩登伽女对阿难施行的幻术,并为他们讲解佛法。
  根据智昇《续古今译经图纪》与子睿《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一等记载,《大佛顶首楞严经》还有沙门怀迪的译本,时间应在般刺蜜帝本之前。《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注疏自唐宋以来已有百余种,较重要的有元朝惟则的《首楞严经会解》。
撰稿人:袁理

王际华

王际华(?—1776年),字秋瑞,清浙江钱塘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编修。三迁至侍郎,历工、刑、兵、户、吏各部,在兵部时曾建议整肃武科乡会试秩序。官至户部尚书。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长至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

沙门

也称“桑门”,佛教称谓。原为古代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之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后来专指佛教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