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黄庭内景外景经》为道教经典,原藏“玄穹宝殿”。经书正文前有明黄蜡笺泥金彩绘云龙纹护页,扉页绘老子像,卷末绘护法神像。无序跋。《御书黄庭内景经》卷端题“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内分上清章第一、上有章第二、口为章第三以及黄庭章第四等共三十六章,末书“乾隆九年岁在甲子暮春之初九洲清晏御笔”。《御书黄庭外景经》卷端书“太上黄庭外景经”,末书“乾隆九年甲子春正敬书”。两册末尾钤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两玺。
《黄庭经》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内容和形式均十分相似,实为同一经书的不同传本。两书以七言歌诀形式传述养生修炼原理,为历代道教徒及修身养性者所重视。另有《黄庭中景经》,因成书晚,影响小,一般不包括在《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见于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其序云:“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而天理自会。”黄主脾,主中央,亦人身之中间部位;庭为阶前空地,引申为“空”。景者,象也,亦即用静功修养导致玄关出现时之“中空现象”。至于“内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外景经》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以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并主张“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黄庭外景经》文词清新,易于传诵,而《黄庭内景经》的内容比《外景经》完备,且多有发挥。该书以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理论的相关知识作为内修成仙的生理根据,强调固气炼精,使脑、心、脾等内象与天地日月等外象相一致,而实现己身的长生不老。
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及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书写法帖,或为文作序。《黄庭经》不著撰人名氏及时代,相传为西晋南岳夫人魏华存撰。晋王羲之有《黄庭经》楷书,被视为历代传刻之佳品。此本为清乾隆帝所书,一是表明他对此经的重视,二是希望通过书写此经达到修炼自身的目的。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仿宋锦
即宋式锦,是明清两代按照宋代锦的组织与花纹特点仿制的,具有宋代锦的风格特征的织锦。
宋锦
以彩纬显花的重纬织锦,因始盛于宋代而得名。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多用于书画装裱。织物结构采用三枚斜纹组织,配色采用分段换梭。
雕漆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老子
即老聃(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
宸翰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惟精惟一
典出《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正色
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青、赤、黄、白、黑为五方正色,土居中,故以黄为中央之正色。
魏华存
魏华存(252—334年),字贤安,魏晋间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自幼好学,深研《老子》、《庄子》。从景林真人受《黄庭经》,为之写定,后又作注,传于江南。死后被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太师、天师祭酒。世称魏夫人、南岳夫人。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