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有墨绘观世音菩萨像,末页为护法神韦驮像,款署“乾隆戊子仲夏月朔沐手书”,钤“乾”、“隆”连珠玺。经后有题句,钤印有“如如”、“乾隆宸翰”、“入席有余香”、“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7种汉译本,以唐玄奘译本流传最广。全经260字,浓缩六百卷般若经之要义,是佛法之精髓。据《敦煌宝藏》斯3019号记载:“此经原于大般若中疏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应,是故别译以流通。若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
乾隆皇帝佛缘深厚,从《秘殿珠林》记载可知,在其63岁之前,每岁书《心经》两册;64-84岁时,改为每月朔望书之;退位后,每岁元旦、上元、浴佛日、寿辰及每月朔日各书一册。因此,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乾隆帝手书《心经》,但均为纸本,菩提叶笺本独此一部。探其来历,乃缘于大臣杨廷璋的进呈。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另一部菩提叶《心经》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杨廷璋所书,其跋文中述及菩提叶的产地、加工、性状及进呈之事:“粤中广州府城内西北一里有光孝寺,……今此树历千年,其叶似柔桑而大圆。……寺僧采之,浸以寒泉四十日,浣濯去滓,细筋缭绕,薄于蝉翼,持赠远人,比之绡縠。窃思此树来自耆闍,种于震旦,以此灵叶普诸善根,有如贝多,宣示妙谛。谨裁制成册,敬写般若心经一卷。佐以叶一千瓣,恭呈御览。”
乾隆帝得到异地圣物,颇为珍爱,令人制成叶笺,镶以浅豆青色丝绢,尽管叶笺有筋脉凹凸,但乾隆帝的书体依然圆润流畅,墨色光妍如漆。细观前后两图,布局得当,用笔极为工细,人物衣纹线条准确流畅,形象庄严肃穆而又飘逸超然。这件稀世珍品的问世距杨氏写经不到半年。
此品原藏毓庆宫。清《秘殿珠林》及1996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但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不同,或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或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泛言之,凡是断绝人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为菩提。
题句
“心经二百六十八,足该三藏之全文。 书惟贝多罗始称,金粟亦惟祖蔡伦。 贝多罗既不可得,粤东菩提犹其邻。 竺僧智药持种至,植之虞苑传虞翻。 授偈百十七年后,菩萨于此示肉身。(注:应为百七十) 六祖祝发果其下,风幡不动堂犹存。 树历千载叶万亿,谓非佛力谁缘因。 般若波罗书既竟,得毋见布而疑黂。 以菩提叶制为小笺,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成是什,即书经后,同日御笔又识。”
织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书衣
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韦驮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其塑像被安置于寺院中,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像。
宸翰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
玄奘
玄奘(约600-664年),俗名陈袆,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学者、翻译家。他不畏艰难险阻,西行印度求法取经,归国后又全力投入佛教典籍的翻译事业。他的毕生活动对我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上元
道家解释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到北魏时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
乾隆皇帝
杨廷璋
杨廷璋(1688—1772年),字奉峨,清汉军镶黄旗人。世袭佐领。雍正间,自笔帖式累官至广西桂林知府。乾隆间,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以故解任。旋再授工部尚书,署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官至刑部尚书。在浙疏浚西湖,在直隶加筑堤防,均有实绩。卒谥勤悫。
毓庆宫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太子所建的太子宫,后为诸皇子读书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为皇太子后再度住进此宫。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