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谬补缺切韵》
旋风装《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卷末钤乾隆皇帝诸玺
《刊谬补缺切韵》序文
《刊谬补缺切韵》切韵第四卷尽之页
《刊谬补缺切韵》之六
【《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韵书,唐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朱栏,纵25.5cm,横47.8cm。
  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装”及“裱褙匠曹观”字样。
  隋仁寿元年(601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煦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关系等。
  此书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外形似卷轴,但长度大大缩短,既便于翻检,又保护了书页,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1947年,故宫博物院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宋《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储藏书画录》,清《石渠宝笈·初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书著录。
撰稿人:朱赛虹

吴彩鸾

吴彩鸾(生卒年不详),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家贫,以抄书为业。此卷《刊谬补缺切韵》,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为“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

王仁煦

王仁煦(生卒年不详),字德温。王氏事迹史无专载,据《刊谬补缺切韵》序言及唐兰先生考证,大体可知其为唐中宗时人,曾官朝议郎,行衢州信安县尉。此书成书时间约在唐神龙二年(706年)。

《刊谬补缺切韵》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刊谬补缺切韵》共24叶,第1叶单面书写,其它23叶两面书写,总47面。每面纸纵25.5-26cm、横47.8-49.4cm,浅米色,纸质较厚,平滑而有光泽。初制于唐天宝、重装于宋宣和、揭裱于明洪武年间。相传该书称《吴彩鸾刊谬补缺切韵》。唐兰先生考证:成于唐天宝(742年)之前,神龙二年(706年)之后,作者王仁昫为唐中宗时人。《刊谬补缺切韵》因而也就有了不同名称,按著作者称《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按书写者称《吴彩鸾书刊谬补缺切韵》,对是否为吴彩鸾所写持有疑问的人则称《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龙鳞装

龙鳞装又称鱼鳞装,也有人称之为旋风装。前者是指展开时书页的排列“序如鳞片”;后者指卷收时“动如旋风”。但也有人认为龙鳞(鱼鳞)装与旋风装是两种不同的装帧形式。

宋濂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曾受业于元著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溍。学识渊博,为文简洁明澈,是明初著名文学家。主修《元史》,深得太祖宠信,洪武九年(1376年)67岁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后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死于夔州。生平著述甚富,有《宋学士文集》。

隔水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前隔水

前隔水是本幅前面一段有装饰性的绫裱。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旋风装

又称“龙鳞装”。这种装订是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制度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外壳保留了卷轴装的格局。因其在收卷时各叶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故称“旋风装”;展卷时书叶鳞次相积,故又称“龙鳞装”。此种装法大约盛行于唐代。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石室

邱崧,字石室,清江苏常熟布衣。工诗画。

项元汴

项元汴(1524—1590年),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漆园傲吏等,收藏家、画家。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贮于天籁阁中,其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精鉴赏,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鉴藏印数十方。工绘画,兼擅书法。著有《墨林山人诗集》《蕉窗九录》等。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宣和书谱》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徽宗皇帝赵佶命文臣编纂的内府所藏历代法书著录书。20卷,著录宣和时御府所收藏的法书墨迹。其书首列诸帝王书1 卷,以下依次为篆书隶书1 卷、正书4 卷、行书6 卷、草书7 卷、分书1 卷,并附诏制诰命于后。著录历代书家197 人,作品1344 件。每种书体前都有叙论,叙述各种书体的渊源、发展情况;次为书法家小传,记载作者生平,遗文轶事,次及评论其书法的特点、优劣;最后列御府所藏的作品目录。此书体例精善,评论书法亦精审详尽,有很多资料依靠此书得以保存。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