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宝鉴》
【《治平宝鉴》】

《治平宝鉴》,二十卷(存法卷1—7、10、12;戒卷5—8),清张之万纂,清同治元年(1862年)内府进呈朱格写本。版框21.8cm×14.6cm。每半页9行,行20字,四周双栏,单朱鱼尾,朱笔句读。有“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方形朱印。石青纸面,黄绫书签,包角,黄丝线装订。13册2函。

清咸丰帝去世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废祺祥年号,改同治年号,与慈安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听政之初,慈禧急谕大臣将历代帝王政治及垂帘事迹汇纂进呈,寻找垂帘听政的理论根据和熟悉从政经验。诸臣奉命纂办,于年内完成此书,恭录进呈。

书中选列汉、唐以来帝王政治及母后临朝事迹,择其可法可戒者,不加修饰,据史直书。从汉高祖至明毅宗帝、后等共108人,每位1至23条不等,计314条。每条后加以注释,并有大臣按语。慈禧太后听政之暇,由军机大臣轮班召对,隔帘侍讲。慈禧在听讲、研读此书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统治之术。

此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满足特定人物的特定需求而编,未抄未刻而成为孤本。《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朱赛虹

张之万

张之万(1811—1897年),字子青,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道光朝状元,累迁詹事府詹事兼工部左侍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与醇亲王奕譞等支持祺祥政变,擢兵部左侍郎兼工部左侍郎,旋迁内阁学士。同年,又以河南巡抚督师镇压捻军起义。后历任河道总督、江苏巡抚及闽浙总督。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朱格

纸上印的红色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格印纸抄写的书称朱格抄本,也称朱丝栏抄本。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侍讲

官名。汉代时仅侍从皇帝、太子讲授经义。三国后正式置官。多以明经博学者充任,不常置,无定员。明代为翰林院属官,正六品,掌讲读经史。清代沿置,顺治元年(1644年)定制2人,十五年(1658年)增1人,俱汉官。康熙九年(1670年)增满官3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定满官2人、汉官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各增1人。初秩正六品,雍正三年(1725年)改从五品。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