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函套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书面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书面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首·宝鋆等奏折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凡例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目录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之一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英国照会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清官修对外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00卷,清宝鋆等等奉敕编纂,光绪六年(1880年)内府朱丝栏抄本,半页10行,行25字。板框24.9cm×16.3cm。朱口,双朱鱼尾,四周双栏。书前有光绪六年八月宝鋆等12人编竣奏折、凡例及目录。全书100册,装为20函,每函外裹黄缎夹袱,再以锦带、牙别捆缚。
  本书仿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体例,时间起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迄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主要辑录总理衙门设立以来至同治末年的中外关系史料,其中尤以有关英法支持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出洋留学生、设立江南制造局、开办福建船政局等方面的内容称详。
  书中所辑史料有些为它书所无,如卷二十一所载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为清廷李泰国在英购买兵轮船之事所上奏折为《曾文正公全集》所缺收。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编成的时间不一,但取材范围大致相同。由于三书内容的丰富性和资料的珍贵性,被研究者视作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至今仍是了解和研究道光十六年(1836)至同治十三年(1875年)40年间中外关系的基本史源。
  此书编成后从未刊行。1930年,故宫博物院将此书影印出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朱赛虹

宝鋆

宝鋆(1807-1891年),字佩蘅,满洲镶白旗人,索绰络氏。清道光进士,历授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等。咸丰十年(1860年)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署理户部三库事务,会办京城巡防,以财政拮据为由反对提库帑修缮热河行宫,触怒咸丰帝,被降职。逾月后,因巡防有功而复原官。同治帝继位后,入值军机,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于洋务“新政”等多有筹划。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光绪三年(1877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十年(1884年)被免职。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朱丝栏

朱丝栏,原指帛书上用丝织出的界栏,红色的叫朱丝栏,黑色的叫乌丝栏,后来纸上印的红色朱线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丝栏印纸抄写的书称朱丝栏抄本。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太平天国起义

咸丰元年(1851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间的农民战争,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为革命宗旨。领袖洪秀全最初起义于广西桂平金田村,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曾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颁行历法,制定经济制度,制造钱币,印刷书籍等。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否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对外来侵略。军事上同时派兵北伐与西征。终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加之领导集团内讧及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而致失败。此次农民战争历时14年,南北纵横征战18省,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来,逐渐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他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成为太平军死敌,亦多次被太平军所败。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于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主张借洋师助剿,派李鸿章率军到上海,伙同外国侵略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派其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南京),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