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仿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体例,取材范围也与该书大致相同。时间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迄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内容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与英、法、美、俄等国交涉的史料,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前后中外交涉及列强在华经商、传教活动等方面的文件。
书中辑录的史料颇为珍贵,有不少系《实录》、《圣训》阙载而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皇帝亲笔密谕和臣僚奏章,这些机密资料对研究清统治者有关筹办夷务的见解主张等极具价值。如1860年英法出兵侵占天津后,钦差大臣桂良迫于威胁,答应英法公使带兵入京换约,并赔款付现。咸丰帝在其奏报文旁批有数语,并朱笔手谕密告亲王大臣,断然反对公使带兵换约及给予现款。此类记载有助于了解当时事变的内幕。
此书编成后从未刊行。1929年,故宫博物院将此书影印出版。1979年,中华书局将此书整理、标点,铅印出版,书后并附有分类索引、折片索引、上谕廷寄索引和文件索引。
196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辑出版《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次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又编辑出版《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对是书记录不全之处多有补充,可资考阅。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贾桢
贾桢(1797-1874年),字筠堂,山东黄县人。清道光朝进士。历官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生平屡次主持科举。咸丰三年(1853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顺天府尹。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查获顺天府及户部官吏贪污事,以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留守京师,充团防大臣,并参与谈判。同治初立,与周祖培等上折请皇太后亲掌朝政,有“不具垂帘之虚名,而受听政之实效”之语。同治七年(1868年)因年老致仕。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朱格
纸上印的红色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格印纸抄写的书称朱格抄本,也称朱丝栏抄本。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为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于1856年--1860年联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四年( 1854年 ),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遭清政府拒绝。咸丰六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被击退。次年,英法组成侵华联军,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北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迫天津。英、美、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其后,英、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俄国用武力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以换约为借口,再次进攻大沽口,遭清军反击,英法舰队受重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继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并迫使清政府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承认俄国与奕山签订的《瑗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由于鸦片贸易而引发的战争。第一次为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为1854-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局,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是近代中国蒙受屈侮的最重大事件。
鸦片
英文opium的音译,又称阿片。由草本植物罂粟果内乳汁干燥而成。主要成分为吗啡。药用有镇痛、止泻、止咳作用。吸食后易成瘾,可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
《实录》
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并有相关臣僚的小传。最早有南朝梁周兴嗣所撰《梁皇帝实录》,记梁元帝事。自唐初以后,每一皇帝殁后,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因之,沿为定制,至清末光绪朝止。历代实录共有一百一十余部,但绝大多数已佚。唐代仅存韩愈撰《顺宗实录》,宋代仅存钱若水、杨亿等撰《太宗实录》残本二十卷。较完整的为明、清各朝实录。又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撰《皇祖实录》。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圣训》
《圣训》是政书,分类记载先王的德、功、言,类似语录。清代各朝《圣训》均由新帝为故帝敕辑,刊布于世,用以教训臣民。
圣训
帝王的训谕、诏令。清廷纂修之《圣训》,自太祖高皇帝至穆宗毅皇帝,计10种,多由新帝为故帝敕辑。例行的做法是将皇帝的诏谕依其内容分目、摘录,纂辑成书后刊布于世,用以教训臣民。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