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前冠明孝宗皇帝序,以下依次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初三日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上表,纂修官员职名表,序例,凡例,神农本经例,采用斤两制度例、雷公炮炙论序及目录。《续集》前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七月太医院吏目王道纯等进表及目录。
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官修药物学著作。明弘治年间,刘文泰等上表朝廷,认为宋以来对药物的记载多有重复与错误,注释多局限于个人之见,建议重修本草。此项建议得到允准。刘文泰等数人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删繁补缺,去诸家之讹以从正,并附工笔重彩图绘1,358幅,有366幅为新增,共历时年余。书成后,孝宗去世,刘文泰等因医疗事故而获罪,加之朱墨分书,图绘不易雕版,书稿搁置内府未刊。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太医院吏目王道纯等奉命校正原本,录为校正本一部,并仿原格式体例增《本草纲目》等内容490余条,附入《脉诀四言举要》,题名《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即为此本,无图。此外,另有摹造本等流传。
全书内容分为十部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共收新旧药味1,815种,内46种为后补。其中,取自《神农本经》者为朱字,取自《名医别录》者为黑字。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赝等24项,以朱书朱框标出,各项之下,再以墨字予以提要解说,十分醒目。《脉诀四言举要》为朱书,解说、注释为墨书,末附望、声、问三法。
此校正本进呈内府后未经刊行,故在医药发展史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37年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行世,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据商务本排印,2000年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流传。
刘文泰
刘文泰(生卒年不详),贯里不详。明医官。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年)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弘治十六年(1503年)奉任总裁修本草,两年后成《本草品汇精要》。后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致孝宗烦躁不安而殁,法司奏文泰药不对症,请斩之。后免死遭戍。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太医院
官署名。汉代以来为九卿之一的太常属官。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太医署或太医局,辽北面官中也设有太医局,金始称太医院。元代太医院为独立机构,掌医疗、制奉御药物。明代太医院分有十三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沿用明太医院旧址,位于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清代太医院掌考医治之属,并供御医,主要为帝后妃嫔、皇子公主等皇室人员治病、配药,分有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正骨九科,下设御医、吏目、医士等员属,各专一科,分班侍值,有内廷与外廷之分,又有教习厅,培养宫廷医务人员。清代太医院的官吏与医务人员均为汉人,乾隆时特简满族大臣一人管理院务。太医院药材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征收各省出产的药材;2.京城老店配料;3.地方“土贡”;4.外国馈赠或海关进口。
神农
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生于姜水,以姜为姓,造耒耜教民耕作,尝百草教人治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证类本草》
本草学专著,30卷,宋唐慎微撰,成书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此书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及文献价值,是明代以前重要的本草典籍。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