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为明末清初画家传记。列传者始于明李日华(1565-1635年),止于清章谷(生卒年不详),共77人。书后附有名无传者69人。明代画家多数被收录,各论其品第,兼引时人评论,亦间附载题咏及其人生平梗概,多有为撰者目睹或相去不远者。所载遗事轶闻较为可信。撰者读画勤于随手札记,书未成而卒,故当时名家有缺略。
本书曾录入《四库全书》,但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内阁奉谕复勘《四库全书》,校官祝堃查出《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之句,怀疑属民遣的周亮工以“义熙”作喻,暗含反清之意。因此,本书和均属周亮工的《印人传》、《书影》、《闽小纪》和《同书》等全从《四库全书》中撤出,并在社会上查毁其它版本。以上几种《四库全书》撤出本因意外原由保存下来。
《读画录》存世版本尚有: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周氏烟云过肯堂刻本,清乾隆六年(1741年)鱼元付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一字减斋,号陶庵、栎园、栎下先生、适园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南京)。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官御史。入清后历任福建按察使、户部侍郎等职。精于书画鉴赏及收藏,家筑赖古堂,藏品甚丰。工诗文,擅书画。书工分隶及行草书诸体,不拘于成法,自成一种风格面貌。画工山水,亦秀逸嫣润,颇具书卷气。著有《赖古堂印谱》、《读画录》、《赖古堂集》等书。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撤出本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军机大臣发现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明李清《诸史同异录》一书有“悖妄之处”,“称我朝世祖章皇帝与明崇祯四事相同,妄诞不经”。于是朝廷组织人员重新检查所收之书,把李清的其它几种著作,如《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列代不知姓名录》,以及周亮工的《读画录》、《书影》、《闽小纪》、《印人传》、《同书》,吴其贞的《书画记》,潘柽章的《国史考异》等撤毁。这11种书的提要也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删除。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朱格
纸上印的红色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格印纸抄写的书称朱格抄本,也称朱丝栏抄本。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包背装
亦称“裹背装”、“裹后背”。此种图书装帧形式大约出现于南宋末,盛行于元末、明初。其书叶正折,书口向外,无字的一面相对,再以纸捻装订成册。因用一整张封皮环绕书背粘裹,不再另穿孔订线,故称包背装。有软面和硬面两种。
李日华
李日华(1565—1635年),字君实,号九疑,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能书画,善鉴赏。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印人传》
3卷,周亮工撰。亮工喜集印章,著有《赖古堂印谱》。《印人传》即以《印谱》题跋为本另编成传。自文天祥(1236-1283年)始为60人作传。又附传3人,未知姓名者1人。又有名无传者61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遭禁毁。
《书影》
10卷,周亮工撰。康熙八年(1669年)亮工遭劾革职下狱,该书即其在狱中所做的笔记。由于身居囹圄,无资料可供搜检核实,仅凭记忆,兴之所致,信手拈来,尽管作者记忆力超强,也未免有讹误,故书成后取名《书影》,自己解释为“老人读书,只存影子”之意。《书影》引用书籍多达上百种,内容包括古迹、方言、植物、禽兽、杂物、风俗、书法、绘画、书刻、诗文、人物、民谣、吏治、宗教、史事、游戏、饮食、学术、景物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遭禁毁。
《闽小纪》
4卷,周亮工撰。该书为顺治四年(1647年)作者任福建布政使时所撰,叙述福建民风物产、遗闻琐事,间以议论考证。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遭禁毁。
《同书》
4卷,周亮工撰。该书载诸史类之语,以稽考异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遭禁毁。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