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试图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以防御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光绪元年(1875年),确定了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的海军发展计划。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清政府的海防力量受到重创。宣统元年(1908年),清政府提出重振海军的计划,指派贝勒载洵、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将南、北洋统一分为长江和巡洋舰队。同年七月,载洵上奏拟定海军长官旗式及军官章服标志。
本书以图文并举的形式详细说明清末海军拟定的长官旗式、官兵的军服样式及官阶等级标志。其内容分三部分:
一是海军长官旗式图说,包括海军大臣旗、正副都统旗、协都统旗、统带旗、队长旗、当值旗、长旒、舰首旗等旗的样式,详绘其图案,并注明质地、尺寸、长宽比例等;
二是海军军官章服图说,包括军官帽章、帽沿、大礼服帽、礼服帽、肩穗、领章、参谋带、饰带、袖章、大礼服全图、礼服裤、肩牌、刀带、军刀、手套、鞋、雨衣等项,注明其样式及配件;
三是海军士兵章服图说,包括呢帽、草帽、裤褂、肩章等,其中肩章列出三个等级,总共47类,诸如:信号兵、枪炮兵、鱼雷兵、铜铁匠等等,极为详细。
本书是研究清末海军的重要史料,书中不仅直观地反映了清末海军旗式及章服的样式、种类等,还间接反映出当时海军的军队建制、官职设定、等级标定、士兵职能等方面的情况。此书为传世孤本,其中的彩色图绘虽历经近百年仍鲜亮如初。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战争。光绪二十年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助其镇压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日本为了对外扩张,以保护侨民为名乘机进攻朝鲜,进而向清政府挑衅。八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因李鸿章坚持避战静守的消极方针,致使清军十分被动。日军很快攻陷平壤,然后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半岛陷落。最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年为甲子纪年的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贝勒
满语的音译,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清朝封爵名。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意为统辖四方的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贝勒,实相当后来的亲王。
载洵
载洵(1885-1949年),醇亲王奕譞第6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慈禧太后指定过继给瑞郡王弈誌为嗣,降袭贝勒后加郡王衔,并任海军大臣。
提督
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俗称“军门”或“提台”,为武职从一品官,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管理一省军政,节制全省各镇总兵。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萨镇冰
萨镇冰(1858-1952年),福建闽侯人,船政学堂毕业后被派往英国学习航海。甲午战争期间任康济练习舰管带,后任广东水师提督,筹办海军大臣,巡洋、长江舰队统制等。辛亥革命后,担任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1949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
都统
武职官名。始见于前秦,唐及辽、金亦置。清代都统有三类:①八旗组织中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为从一品。分掌该旗之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②驻防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于不设驻防将军之地置之。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③驻扎新疆地区的军政长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