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宫史》
《国朝宫史》书册
《国朝宫史》上谕
《国朝宫史》目录
《国朝宫史》卷之一
《国朝宫史》卷之五1
《国朝宫史》卷之五2
【《国朝宫史》】
  《国朝宫史》,36卷,清乾隆七年(1742年)内廷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纂,嘉庆十一年(1806年)朱格抄呈进本。半页9行,行17字。白口,四周双栏,朱鱼尾版框19.4×13.6cm,朱丝栏抄本。卷首有乾隆皇帝七年(1742年)、二十四年(1759年)及二十六年(1761年)有关初修、细校、重修本朝宫史的圣谕以及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于敏中纂成《国朝宫史》进书表。
  全书分为6门,其中训谕4卷、典礼6卷、宫殿6卷、经费3卷、官制2卷、书籍15卷。训谕一门,收录从顺治至雍正朝圣训,皇上(乾隆皇帝)谕旨,以昭垂内廷法制。典礼一门,备著内廷典礼、仪节、规制、冠服、舆卫之制,充分体现了宫中的封建伦理纲常关系。宫殿一门,分外朝、内廷、景山西苑和雍和宫等区域,详列规模,并收录各处御笔匾额、楹联及题咏等,对于研究明清宫廷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费一门,详细记载了内廷年例、日用、典礼、筵宴中的花费等规定。官制一门,俱载太监职事级职与其功罪赏罚等。书籍一门,主要汇集这一时期官修重要书籍的名称、编书缘起、内容梗概和御制诗文等。其“编目提要,皆穷理致治之作”,对研究清代的官修图书概况及学术流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朝宫史》书成之后,向无刻本,只缮录三部,一贮乾清宫,一贮尚书房,一贮南书房。1925年故宫博物院曾据此本铅印出版。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据该铅印本标点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及陶湘所编《内府写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李福敏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朱格

纸上印的红色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格印纸抄写的书称朱格抄本,也称朱丝栏抄本。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鄂尔泰

鄂尔泰(1677—1745年),满洲镶蓝旗人,雍正朝重臣,长期治理云、贵、广西三省事务。对安抚西南诸少数民族,推行“改土归流”起了重要作用,被雍正帝评价为“功迹实非寻常可比”。乾隆初,受遗命与张廷玉等辅政,总理事务。授军机大臣,封三等伯,加太保、太傅,赐号襄勤,是乾隆皇帝以诗为纪、终身怀念的“五阁臣”之一。卒谥文端。著有文集《西林遗稿》、诗集《文蔚堂诗集》等。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清代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授检讨,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和刑部侍郎等要职。雍正年间,擢礼部尚书,值南书房,又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时军机处初建,规制多所定议。以周敏勤慎,为世宗所倚重。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老病退休。立朝50年,富贵寿考号为清代之最,然以乞身后恩典事,临去曾受斥责。卒谥文和,有《传经堂集》。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朱丝栏

朱丝栏,原指帛书上用丝织出的界栏,红色的叫朱丝栏,黑色的叫乌丝栏,后来纸上印的红色朱线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丝栏印纸抄写的书称朱丝栏抄本。

于敏中

于敏中(1714-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朝状元。曾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刑部、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等职,颇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又授文华殿大学士衔,任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聪颖过人,乾隆御制诗多有由他聆听后笔录定稿。因久参机要,与外官相勾结,收受贿赂甚多。后因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乾隆皇帝

圣训

帝王的训谕、诏令。清廷纂修之《圣训》,自太祖高皇帝至穆宗毅皇帝,计10种,多由新帝为故帝敕辑。例行的做法是将皇帝的诏谕依其内容分目、摘录,纂辑成书后刊布于世,用以教训臣民。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

西苑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抵皇城。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其中保持较完整的有南海瀛台建筑群(清晚期幽禁光绪帝之处);北岸流水音、流杯亭、丰泽园、静谷等处;以及北海团城、琼岛、太液池东岸和北岸建筑群。现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南海为中央政府办公区。

尚书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乾清宫

南书房

清代内廷机构之一,在紫禁城内月华门南。旧为清圣祖读书处,后选翰林中才品兼优者于此办事,或代拟谕旨,或备咨询,或讲求学业。康熙十六年(1677年)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士衔高士奇供奉内廷,为南书房入值之始。因其接近皇帝,故视为清要地,获选入值者以为荣。

陶湘

陶湘(1870-1940年),近代武进人,字兰泉,号涉园。喜藏书,藏明版书籍一千余部,编撰刻印过《武进陶氏书目丛刊》。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辑书目,编有《清代殿板书目》。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