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节县位于四川省万里地区东部边缘。春秋为鱼邑,战国属巴,秦置鱼腹县,西汉设江关都尉,东汉升为固陵郡,三国改为巴东郡,南北朝改为巴州,正光四年(523年)改为信州,唐代改为夔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更名奉节,北宋置夔州路,明代降路为府,清代复为奉节县至今。
本书之前仅有夔州府志而无奉节县志。杨崇曾访得《夔州府志》一帙,因嫌其所记奉节内容简略,便有心重辑。郑王选到任后,亦有志于此,便与杨崇、王良弼等共同修志,于乾隆十年(1745年)完成。
该志内容依次为:星野、地舆图、沿革、山川、疆域、古迹、形胜、风俗、名景、公署、学样、坊表、城池、驿递、铺舍、楼阁、关梁、惠政、武备;田赋、物产、坛壝、祠庙、寺观、茔墓、官师、循良、科贡、辟荐;名贤、孝义、隐逸、侨寓、武备、贞节、貤封;碑文、艺文、赋类、诗类。记事起于汉,止于清乾隆年。本志以山川古迹、人物艺文等门类记载较详,收载长江三峡等名胜古迹较多。艺文志中有明以前著名文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所撰诗文,亦有清初名人的诗文。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本志现存2部。此外,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刊印之刻本。
郑王选
郑王选(生卒年不详),陕西凤翔县举人。清乾隆八年(1743年)任奉节县知县。
王良弼
王良弼(生卒年不详),奉节县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任湖南辰州府凤凰(今凤凰县)通判。
杨崇
杨崇(生卒年不详),四川粼水人。清康熙朝举人。任奉节县教谕。
木活字
活字印刷始于宋代的泥活字。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曾用木活字印书。制法:先在木板上刻字,逐字锯开,修整一致,然后在木框内排字,行间隔以竹片,塞紧后即可印刷。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也曾发现过元代的维吾尔文木活字。在我国印刷史上,木活字的重要性仅次于刻版,自元至明清各代流行很广。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东郡
古行政区划,本秦时置,汉代延置。两汉时辖境大部分相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地区,东至今山东省中西部边界。《后汉书·郡国志》载兖州刺史部下“东郡,秦置,去洛阳八百里。十五城”,为“濮阳、燕、白马、顿丘、东阿、东武阳、范、临邑、博平、聊城、发干、乐平、阳平、卫、谷城”。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山川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城池
城池的产生是伴随着战争的历史而修建的。由城垣、城门、角楼、箭楼、甕城、马面(即墩台)、护城河等构成。早期多为土城,也有少数的石头城。元代以前土城为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池的建造也有所改进,特别是京师外围的城墙和城楼开始采用砖石结构。明清紫禁城的城池体系进一步完善。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艺文志
“艺文”原为六艺群书之文。《汉书》立有《艺文志》,分门别类记载书籍之目录。以后史书多有艺文志,或曰“经籍志”。方志中的艺文志多记一方之典章与诗文。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荐召翰林供奉,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以后坐永王之乱流夜郎,中途遇赦,还依族叔李阳冰,后以病卒。李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亦擅书,他的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被世人称为“诗仙”。诗文收入《李太白集》。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朝诗人,有“诗圣”之名。其诗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吏》、《三别》、《秋兴》、《春望》等诗篇广为传颂。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书法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官枢密院编修、知夔严二州、宝章阁待制等。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意气风发,激情豪迈,主张抗敌御侮,恢复中原。他亦擅长书法,笔姿瘦硬清新,风格独具,然为诗名所掩,知之者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