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县志》
《平谷县志》书册
《平谷县志》重修志书弁言
《平谷县志》续补纪略
《平谷县志》目录
《平谷县志》内页
《平谷县志》卷之一地理志
《平谷县志》山川地理图之一
《平谷县志》内页插图之一
《平谷县志》内页插图之二
【《平谷县志》】
  《平谷县志》,3卷,清项景倩纂修,清雍正六年(1728年)刻本,半页9行,行19字。上下双边,白口,双鱼尾版框18.9×13.5cm。全书共4册,约5.8万字。
  书前有康熙六年(1667年)任在陛《重修志书弁言》,李柱明《重修县志序》,以及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项景倩补修序。
  平谷县位于北京东北的燕山南麓,县城距北京市70公里。平谷县在唐虞时属幽州,夏商时属冀州。有史以来,平谷县共进行过20余次县名的更改和地域划分,至1958年10月,平谷县划归北京市。
  平谷县修志始于明代。入清之后,清廷多次下诏修志,知县任在陛、邑教谕李柱明鉴于前代县志残缺不全,纂成《平谷县志》3卷,刊行于康熙六年(1667年)。雍正六年,项景倩在“康熙志”基础上作了增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朱克阅再作增补;民国年间,又曾多次续修。
  雍正《平谷县志》各卷内容如下:卷一为地理志(内有山川地理图、城乡屯社图、县治公署图、景致图)和田赋志;卷二为秩官志、选举志和人物志;卷三为艺文志。在“秩官志”、“选举志”和“人物志”中,增补了康熙六年至雍正年60余年间平谷县的官宦人物。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仅存2 部。
撰稿人:张淑敏

项景倩

项景倩(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据《平谷县志》介绍,浙江巡抚为其上疏,举荐至京,为雍正皇帝召见,并借机陈述其在浙江清理丈量海疆之详情,得到雍正帝的称赞,特命其赴直隶府试用委署平谷县事。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任在陛

任在陛(生卒年不详),山西安定人。副榜,康熙五年(1666年)任平邑知县。

山川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艺文志

“艺文”原为六艺群书之文。《汉书》立有《艺文志》,分门别类记载书籍之目录。以后史书多有艺文志,或曰“经籍志”。方志中的艺文志多记一方之典章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