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档为清宫内城隍庙陈设档案,共7页,主要记载内城隍庙陈设布局情况。据《大清会典》规定,每年祭禁城城隍之神两次,万寿圣节及秋季选择吉日由皇帝钦点内务府大臣致祭。万寿节行告祭礼,秋季则行常祝礼。光绪十年(1884年)议定,每年十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万寿节遣官致祭。每年万寿节及秋季祭神期间还要请大光明殿道士举办道场3日,以示对城隍神之尊崇。
从该档内容看,内城隍庙陈设分山门内陈设及正殿内陈设两部分,陈设布局严谨有序,既合道教之科仪,又合宫中之典制,特别是殿堂正龛所供奉的禁城城隍之神及上下两层10尊纵神使整个庙宇弥漫着一种道家仙气。
清宫内城隍庙的祭祀活动随着清帝的逊位早已停止。此档是研究宫廷宗教文化生活以及恢复内城隍庙原状陈列的重要资料。
城隍
中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城隍,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之神,道教尊祀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祭祀之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学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引《礼记》及注云:“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有蜡。注曰:伊耆,尧也。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此正祭城隍之始。”相传最早的城隍庙为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于安徽芜湖所建。《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天保六年(555年)北齐的慕容俨镇守郢城(今河南信阳县南)时,见城中有城隍神祠一所,率士卒祈祷,以解城中之围,果有灵验,此祀城隍神之明确记载。唐、宋以后城隍庙祭遍天下。明清城隍祭祀达到极盛,至民国城隍祭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广储司
清内务府下辖机构。原为十三衙门时的御用监,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置,是内务府中掌管财务出纳和库藏的机构。设总办郎中4人,郎中4人,主事1人,委署主事1人。具体职掌:掌管各皇庄所交赋税,各处所进珍宝、绸缎、毛皮、参、茶等。各地官员纳贡都要上缴广储司库。由于它掌管着皇室的经济,因此在内务府中地位最高。广储司下设六库(即银库、皮库、缎库、瓷库、衣库、茶库),负责收领、保管和提供皇帝所需银两、珠宝首饰、皮毛缎疋、衣帽靴袜、人参茶叶、犀角象牙等。有匠役1,261人,头领221人。
《大清会典》
书名。简称《清会典》。清官修政书。康熙时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叠加续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书一百六十二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二百五十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一百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成书八十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书一百卷。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写法,以政府机构为纲,系以各种政事。各朝所修《会典》叙事时间相接,汇编清代各官衙的执掌、政令、事例及职官、仪礼等制度,为研究清代典制的重要资料。各书成书时均有殿本。
会典
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
万寿节
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为皇帝祝寿,是清宫中重要的典礼活动。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万寿节期间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还要按制穿蟒袍补服。
山门内陈设
主要有纸戳灯1对,铁焚化炉1个,铁小焚纸炉1个,飘牲桶1个(锡里),三牲匣1个(锡里)。
正殿内陈设
正殿内分上下两层陈设: 上层陈设:正龛1座(香胎),内供城隍神1尊,为守护紫禁城之主神;左右两边分列纵神6尊(香胎),为城隍之配神。供器及供品主要有:春绸帐幔1架,上供红硃油大案1张,大案上供铜海灯1个(铜丝罩);铜烧古香炉1件,内安铜香靠1件、降香烛一件、铜烧古蜡阡1对;铜烧古花瓶1对,内安玉堂春富贵花1对;贴金木花瓶1对,内安贴金木靶莲花1对;铜香盘1件。供案及案上陈设为:红硃油香几6个,上供铜香炉6个;红硃油香几1个,上安铜炉1个(夹纸座)、锡杓1把、红硃油圆香盒1个、红硃油祝板座1个、红硃油转盘6个、铜盆1个。经卷、法器类陈设有:经桌6张,随黄缎桌套6个,上供令牌水盂剑架1分、道经4部、随经袱8个、皇经51部、铜磬1口、木鱼1个、锡蜡阡2对、铜钟1口、鼓1面、欢门3首、旛18首、纸戳灯1对;此外,还有康熙款青花白地供碗20个,乾隆款青花白地供碗40个,拜垫1块,祭祀用供桌大小5张,并随鹅黄云缎桌套1个、金黄云缎桌套4个。祭器类陈设主要有:乾隆款铜烧古簠2个、乾隆款铜烧古簋2个、乾隆款铜烧鉶2个、乾隆款铜烧古豆10个、乾隆款铜烧古爵3个、乾隆款铜烧古罇1个、乾隆款黑漆里丝笾10个、乾隆款黑漆里篾丝长匣1个。 祭器是祭祀中重要的祀仪陈设。按清制,不同级别之祭祀,所用笾、豆之数量多寡不一,其中最高规格者,如圜丘大祀及祈谷礼仪等,用12品,即笾12、豆12,其它祭祀则依其等级分别用10品、8品、6品不等。城隍祭祀用10品,足见城隍神在宫中之地位非同一般。 下层陈设:内供纵神4尊(香胎),为禁城城隍之配神。供器主要有:红硃油香几4个,上安铜炉4个、纸戳灯1对。
典制
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