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函套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书面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西暖阁东、西面格式外观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西暖阁西面格式1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西暖阁西面格式2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不分卷, 清光绪年间内府朱格写本。框格尺寸不等,开本为46.2cm╳26cm。折装。凡6册,分装3函,以黄绫饰面。
  清康熙时曾沿明制将后三宫之首的乾清宫作为寝宫。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将乾清宫兼用为召见群臣、处理政务和举行筵宴的政寝合一的场所,由此亦成为宫内主要的藏书处所之一。其正殿后檐北为仙楼,两侧设书格,东、西暖阁收贮清各朝《圣训》《实录》玉牒等重要书籍,以期永久传承。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缮前五朝《实录》,将旧贮之五朝《实录》撤换。以后为例,前五朝《实录》藏东暖阁,后五朝至穆宗《实录》存西暖阁。
  《乾清宫东西暖阁陈设圣训实录格式》以表格形式依次列出东、西暖阁内书架及书函的排列情况,分别注出各书书名、文种及函次。具体分册如下:
  东暖阁西面、东面各1册,为前五朝书籍:西面为《玉牒》、宸翰、龙箱;东面为《满洲实录》,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朝《本纪》(清、汉文),《实录》(清、汉、蒙古文),《圣训》(清、汉文)。
  西暖阁西面、东面各2册,为后五朝书籍:东面为高宗《本纪》(清、汉文),《实录》(清、汉、蒙古文),《圣训》(清、汉文);西面为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各朝《本纪》(清、汉文),《实录》(清、汉、蒙古文),《圣训》(清、汉文)及《皇朝礼器图式》。
  此档反映了清嘉庆朝以后乾清宫东、西暖阁书籍的列架实况,是这一方面绝无仅有的文字见证。
撰稿人:朱赛虹

乾清宫

暖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圣训

帝王的训谕、诏令。清廷纂修之《圣训》,自太祖高皇帝至穆宗毅皇帝,计10种,多由新帝为故帝敕辑。例行的做法是将皇帝的诏谕依其内容分目、摘录,纂辑成书后刊布于世,用以教训臣民。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朱格

纸上印的红色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格印纸抄写的书称朱格抄本,也称朱丝栏抄本。

后三宫

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位于前三殿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心建筑。以门庑相围,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220m,东西宽约120m,占地面积26000㎡,房屋420余间。前为内廷宫门乾清门,门内高2m的台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庑正中为通往御花园的坤宁门。乾清门内东侧折而转北至坤宁门东为东庑,有门5座,南北依次为日精门、龙光门、景和门、永祥门、基化门;乾清门内西侧折而转北至坤宁门西为西庑,亦有门5座,依次为月华门、凤彩门、隆福门、增瑞门、端则门。乾清宫东西院内各有一小殿,东曰昭仁,西曰弘德;坤宁宫东西院内亦有东暖殿、西暖殿。各有小院。东西庑为内廷办事机构值房及御用物品库房等。

养心殿

仙楼

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圣训》

《圣训》是政书,分类记载先王的德、功、言,类似语录。清代各朝《圣训》均由新帝为故帝敕辑,刊布于世,用以教训臣民。

《实录》

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并有相关臣僚的小传。最早有南朝梁周兴嗣所撰《梁皇帝实录》,记梁元帝事。自唐初以后,每一皇帝殁后,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因之,沿为定制,至清末光绪朝止。历代实录共有一百一十余部,但绝大多数已佚。唐代仅存韩愈撰《顺宗实录》,宋代仅存钱若水、杨亿等撰《太宗实录》残本二十卷。较完整的为明、清各朝实录。又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撰《皇祖实录》。

《玉牒》

《玉牒》是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10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生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等。

玉牒

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

宸翰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本纪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