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贵妃遇喜档》】






《懿贵妃遇喜档》,清,抄本,1册。
清咸丰二年(1852年),依清代祖制选秀女,叶赫那拉氏入选,初赐号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四年(1854年)被晋封为懿嫔。六年(1856年),她生下了大阿哥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其地位随之骤升。
此档是懿妃遇喜至产后的档案謄清记录,署“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立”。封面签题“懿妃”,而正文中均记“懿嫔”,是因生了阿哥,很快晋封为妃的缘故。
此册档案共46页,篇幅不多,但涉及懿妃遇喜期间脉息的情况、挑妈妈和守喜大夫、御医轮值、产后调理食品和用物、皇上、皇太后等赏赐物品清单、小皇子择时洗浴、小满月、满月、百禄以及抓周之喜赏用物品等,内容比较丰富具体,是研究清代宫史的第一手资料。
清咸丰二年(1852年),依清代祖制选秀女,叶赫那拉氏入选,初赐号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四年(1854年)被晋封为懿嫔。六年(1856年),她生下了大阿哥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其地位随之骤升。
此档是懿妃遇喜至产后的档案謄清记录,署“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立”。封面签题“懿妃”,而正文中均记“懿嫔”,是因生了阿哥,很快晋封为妃的缘故。
此册档案共46页,篇幅不多,但涉及懿妃遇喜期间脉息的情况、挑妈妈和守喜大夫、御医轮值、产后调理食品和用物、皇上、皇太后等赏赐物品清单、小皇子择时洗浴、小满月、满月、百禄以及抓周之喜赏用物品等,内容比较丰富具体,是研究清代宫史的第一手资料。
撰稿人:朱赛虹
选秀女
清朝挑选宫廷后妃的主要途径,每三年举行一次。其制:八旗满洲、蒙古护军和催领以上,汉军笔帖式、骁骑校以上之家13—17岁未婚女子均需参选。参选合格的秀女称为记名秀女,在户部造册,由户部奏准后咨行内务府,交敬事房。
贵人
妃嫔的称号。东汉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清朝沿用此名,但位次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后,品位较低。
阿哥
满语,意为兄长。清初用于贵族子弟的通称,后成为皇子的专有称谓。
百禄
中国古代习俗之一。婴儿出生满一百天,谓百禄之喜,又称“百晬”(Zuì)。该日要举行贺宴,众亲友还要赏赐各种物品,以示庆贺。
抓周
小儿周岁之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由其任意抓取,以测试其将来的志趣。这一传统习俗又称“抓晬”、“试儿”、“试晬”。周岁之日曰“晬日”,盛物之盘曰“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