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

铭刻一词包含铭文与镌刻两方面内容,商代的甲骨刻辞、商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砖瓦、陶器、封泥、刻石、碑和帖上的文字皆可属于铭刻范畴。

商代的甲骨刻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五千多个。故宫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辞甲骨四千余片,著录于《殷虚书契续编》、《卜辞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书中。

铭刻一词包含铭文与镌刻两方面内容,商代的甲骨刻辞、商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砖瓦、陶器、封泥、刻石、碑和帖上的文字皆可属于铭刻范畴。

商代的甲骨刻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五千多个。故宫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辞甲骨四千余片,著录于《殷虚书契续编》、《卜辞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书中。

砖瓦属于古代建筑材料。考古发掘表明,目前所见最早的砖文出现在战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东汉时期刻字砖内容丰富。另外,120余块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出土的高昌砖也收藏在故宫,这些麴氏高昌砖对于研究高昌文化的发展、丧葬习俗以及西域与中原的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刻石,有碣石、碑刻、墓志、摩崖、石经、造像题记、题名、帖等等多种形式。碑是刻石文字中的一种,最早的用途是为下棺。刻碑的兴起始于东汉之初,盛于桓、灵帝之际。从内容上讲,碑可分为墓碑、功德碑和记事碑三种。帖在形制上与碑不同,为横石。一般高一尺有余,宽二尺五左右。所用材料有石有木,木帖版常采用枣木或梨木刻成。从编辑体例上分,有丛帖和单帖两种,丛帖是将一人或多人的几件或多件书迹、诗文、信札等收集起来进行镌刻,而单帖则是一种帖独立成篇。两者收刻数量不同,刊刻目的皆为书法、文字的流传。人们用纸、墨将碑帖刻石上的文字椎拓下来,这样字迹清晰,便于阅读,同时保存方便,流传益广。据记载,刻帖的最早年代起于南唐,相传有《昇元帖》、《保大帖》,但未见流传。现见到最早的可信丛帖,是北宋宋太宗时所刻的《淳化阁帖》。碑帖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可与史籍互相补证。

故宫博物院收藏各个时代碑帖有几万件,小部分是清宫旧藏,大部分是近五十年搜集入藏的。一批著名的鉴藏家如朱文钧、马衡、张伯英、吴兆璜、张彦生等相继将珍藏赠与故宫博物院,聚集了一批递藏有序的善本(宋拓、明拓和孤本)。

论文名称 作者 发表处 时间
《霸伯簋铭文校议》 严志斌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0年05期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郭玉海 《紫禁城》 2020年04期
《小屯M18所出朱书玉戈与商人东进交通线》 陈絜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9年3期
《“独往独来,一空依傍”——故宫藏吴昌硕篆刻作品概述》 见骅 《紫禁城》 2018年04期
《吴昌硕与闵泳翊——中朝篆刻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传奇》 桑椹 《紫禁城》 2018年04期
《生动传神的浮雕刻画——故宫博物院藏“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王全利 《紫禁城》 201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