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长春园图》,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内府铜版刊本。册页装1函,图版20幅。纵50.7cm,横88cm。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东北,占地5200余亩,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乾隆朝时于圆明园东侧和南侧修建长春园、万春园,三者合称圆明三园。
在长春园中有一组欧洲式样的建筑,俗称“西洋楼”,由欧洲传教士蒋友仁、郎世宁、王致诚等参与设计监造,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成,历时13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遭毁圮。《圆明园长春园图》描绘的就是这组“西洋楼”建筑的全貌,依次为:谐奇趣二幅,蓄水楼、花园门二幅,养雀笼二幅,方外观、竹亭、海晏堂四幅,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门、线法山二幅,湖东线法画。
由于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这组图画采用全景式构图,景物比例关系严谨准确,其绘刻技法已达到“极其确切精细”的程度,为人们了解被焚毁前的“西洋楼”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蒋友仁(Michel Benoist)(1715—1774年),字德翊,法国人。清代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乾隆九年(1744年)抵中国澳门,旋奉召赴京,协助修订历法。后为宫中工程师,设计监督修造喷水池等。三十八年(1773年)绘《世界全图》进呈,较利马窦、南怀仁所制更为精当。又遵旨参与绘制《皇舆全图》,共104幅,甚得乾隆皇帝优遇。1773年教皇解散耶稣会谕令传至澳门,其得知后甚为忧郁,卒于北京。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王致诚(1702—1768年),原名Jean Denis Attiret,法国人。他少从父学画,主攻油画人物肖像。后留学罗马,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诚来华供奉内廷,充任画师。善画马和人物,有《十骏图》等,曾合绘《乾隆西域武功图》。曾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卒于北京。<BR> 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TAG标签耗时:0.020215988159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