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等绘,清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九年(1765—1774年)法国铜版印本,册页装,1函,图版16幅为法国镌铜版印刷,纵55.4cm,横90.8cm。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全面反映了清乾隆时期平定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奇叛乱以及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维吾尔大小和卓木叛乱的重大战争场面,实为纪念西域作战的庆功图。《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从画出草稿到印刷完成历时11年。
作品为纯西洋画风,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场面宽广辽阔,结构复杂,人物情节繁多,但又能刻画入微,无论是构图方法、人物造型、景色描写以及明暗凹凸、投景透视等技法,都反映出当时欧洲铜版版画制作的最高水平,是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杰作。这16幅铜版画的原铜版现藏德国国立柏林民俗博物馆。
这套由法国刊刻的铜版战图有多种仿刻印刷版本。1743年法国著名雕刻家赫尔曼仿刻一组小型铜版《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16幅,版面为原格式的一半。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德国人沙为地石印出版名为《大清国御题平定新疆战图》,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也曾影印出版名为《乾隆铜版画准噶尔得胜图》,另外还有《盖梅特博物馆藏乾隆战迹铜版画》等。
该图名称较多,《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为《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为《平定回疆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清内府刻书目录题解》著录为《平定伊犁回部得胜图》,《箩图荟萃》著录为《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等等,都是指此图。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王致诚(1702—1768年),原名Jean Denis Attiret,法国人。他少从父学画,主攻油画人物肖像。后留学罗马,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诚来华供奉内廷,充任画师。善画马和人物,有《十骏图》等,曾合绘《乾隆西域武功图》。曾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卒于北京。<BR> 艾启蒙(1708—1780年),字醒庵,原名Igntius Sickltart,波西米亚(今属捷克)人,天主教耶酥会传教士。乾隆十年(1745年)来华供奉内廷。他在清宫师从郎世宁,专擅绘人物、走兽和翎毛,力图在技法上达到中西合璧,在宫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清代新疆原为古代西域,以关山为界分为南北二路,南部为回部所据,北部为准噶尔所据。康熙年间准部格尔丹汗崛起,其势日盛,屡次侵犯喀尔喀、哈密,窥伺青海,潜兵入藏,严重破坏了北疆的安宁。清圣祖御驾亲征,格尔丹汗兵败病殁,惟势力尚存,寻机再起。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再次出兵,首先占领伊里(后改为伊犁),接着在格登山(伊犁南)击溃准噶尔军,准噶尔汗达瓦奇后被俘获,至此准噶格叛乱终于平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西域回部大和卓不拉尼敦、小和卓木霍集占兄弟乘准噶尔叛乱之机宣称回部独立,起兵抗拒清兵。当清廷派员招抚时,戕害朝廷大员及随从百人。清政府移师进剿回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清政府平定准、回两大部落的战役历时5年告终。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铜版画的制作起始于14世纪的欧洲。在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德国的手工艺相当发达。雕刻匠师们最初用雕刻刀直接于金属(主要为铜制品)器皿上镂刻装饰图案,而后在铜版凹文制作的基础上演变沿用于印刷业,即出现了凹版的制版工艺,随着凹版印刷的发展又出现了铜版画艺术,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由于铜版画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对绘图、雕刻、印刷及所用纸墨等材料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费工费时耗资很大,因此,其应用仅限于宫廷,在民间并未流传,影响不大。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TAG标签耗时:0.0524690151214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