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宣公奏议》,二十二卷。唐陆贽编,明万历九年(1581年)郑氏光裕堂刻本。半页10行,行15字,白口,四周双边,单花鱼尾。版框15cm×15cm。4册1函。
《陆宣公奏议》一名《翰苑集》,无注。卷一至卷十为制诰;卷十一至卷十六为奏草;卷十七至卷二十二为中书奏议。其中制诰83篇,为唐代贞元年间所作;奏草32篇,任宰相前所作;中书奏议12篇,任宰相时所作。内容广泛涉及中唐时期的社会历史问题,对当时的财政、经济、军事情况,藩镇割据及与回纥、吐蕃的关系等所论多深切时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陆贽所作制诰、奏议两部分原有单行刻本流布于世,宋人将两种书合编,仍用原名。
《陆宣公奏议》传世颇多,以《四部丛刊》中影印宋本为最古,清张佩芳《陆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本为最佳。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翠岩精舍刊十五卷本、明弘治七年(1494年)刊十五卷本、正德三(1508年)年刊十六卷本、嘉靖汪氏刊十五卷本、明刊谢枋得批点十五卷本、清乾隆联腋书院四卷活字本。唯独未收录此本。陆贽(754-805年),字敬舆,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大历年(766-779年)进士,久仕翰林学士,官至宰相。有《翰苑集》等。卒谥“宣”,后人称“陆宣公”。明代福建建阳书坊,主人未详其名,但为郑姓家族中从事刻书业者是肯定的。就目前所见,上海图书馆还收藏一部仅存的《庄子通》10卷,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闽书林郑氏光裕堂刻本。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戈阳(今江西上饶)人。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著名诗人。曾率兵抗元,后以教书为业,宁死不肯仕元。TAG标签耗时:0.0206661224365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