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旁注事类捷录》,十五卷。明邓志谟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书林萃庆堂刻本。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版框22.2cm×12.5cm。6册1函。
作者学问优长,严谨淳朴,为编纂该书曾参考了经、诸子、正史、别史、图注、志乘、传记、诗话、别集、类书等各类书籍共172种。其在自序中提到编辑、刊刻此书的目的是后辈参考学习而用的。
卷一为天文地舆,卷二为君道宦品,卷三为人品性情,卷四为女子法教,卷五为岁时宫室,卷六为伦道身体,卷七为德器人事,卷八为百花百草,卷九为飞禽走兽,卷十为昆虫水族,卷十一为文具武具,卷十二为音乐杂具,卷十三为饮食果食,卷十四为珍宝衣服,卷十五为吉事凶事。内容十分广泛,对明代士大夫阶层闲逸优雅的生活情趣记录尤多,保存了许多已佚古籍的宝贵资料。
此书自刊布以来流传不广,而且在清乾隆开四库时被列为禁毁之列,故颇为罕见。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现存世仅3部。邓志谟(生卒年不详),字景南,号竹溪散人、百拙生,又号名甫(明甫),江西饶安府安仁县(今余江县)人。明代中晚期以来著名的小说家,著作颇丰。孙楷第称他“尝游闽,为建阳余氏塾师,故所著书多为余氏刊行。”福建建阳地区是书坊集中的中心,明嘉靖、万历时期尤为隆盛,书坊林立,故称之为书林。明代万历时期福建建阳著名书坊之一。主人余彰德及其子余泗泉同持萃庆堂事,是余氏家族中杰出的刻书家。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类书是把众多书籍的内容按不同门类分别析出,把相同门类的资料集中,然后按门类排列起来。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它与百科全书又不同。百科全书是按学科列条目,然后予以准确的科学解释,后附参考书目,而类书则主要在某一门类下摘录有关书中的资料,一般不作叙述和解释,恰当地说,是百科资料汇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编纂的类书,要算魏文帝时的《皇览》,后来历代都有,可惜亡佚了不少。
又称小兽,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走兽所处的位置,在垂脊、戗脊的下端,正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交会线的连砖的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因其斜下,若无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数铁钉加固,为掩饰铁钉的痕迹,于是在钉帽上加饰了一系列的小兽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后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铁钉,而走兽的形象却保留下来,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和建筑装饰构件。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TAG标签耗时:0.03774309158325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