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刻书跋前集》】
《古刻书跋前集》,不分卷。日本近藤守重、栗原信充辑,日本仁孝文政已卯(日本仁孝天皇文政二年,1819年)刻本。每半页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栏,无界行。版框21.2cm×15cm。1册1函。
扉页贴有杨守敬小像,卷端钤“杨守敬印”、“星吾海外访得秘笈”等印记,为杨氏观海堂旧藏。
书前有栗原信充的《古刻书跋附言〉,大意为二人雅好古刻本,凡触目者或影抄或购求,日久积多,偶查阅其刊刻时间,前后翻检甚劳,因此抄出题跋以便于批阅考索。又虑及书跋可以为古刻之左券,拙手传写必有谬误,进而刻此书以示同好。
是编所录题跋依次为:贞应二年(日本后堀河天皇年号,1223年)《大般若经》,嘉祯二年(日本四条天皇年号,1236年)《阿弥陀经》、《普门品》,嘉祯三年(1237年)《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弘安二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年号,1279年)《大日经疏》,某年《法华经三大部》,弘安十年(1287年)《传法正宗记》,正安四年(日本后二条天皇年号,1302年)《御请来目录》、《观无量寿经》,正和二年(日本花园天皇年号,1313年)《虚堂新添》,正中元年(日本后醍醐天皇年号,1324年)《诗人玉屑》,嘉历三年(日本后醍醐天皇年号,1328年)《圜悟录》,嘉历四年(1329年)《临济录》,历应二年(日本光明天皇年号,1339年)《首楞严义疏注经》,历应四年(1341年)《圜悟录》,贞和二年(日本光明、崇光天皇年号,1346年)《云卧纪谈》,贞和三年(1347年)《雪峰外集》,贞和四年(1348年)《景德传灯录》,共计18种。书前注“前集”,说明编者有再续之意,但不知是否续成。仅从前集看,跋语短则10余字,长也不过百余,篇幅虽不多,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资料书。
编者既是收藏家,又是文献目录学家,故所据藏本古老精善,且编纂方式注重传递原刻风貌。各篇跋语字体风格不一,或大或小,楷体为主,兼杂行草。正文首页题名旁有“原版选择集”字样,系依原版手摹上版,相当于早期的“书影”,兼有法书之神韵,足供细细观览。跋语内容涉及版刻的起止时间、版刻过程、原委、藏版地点、捐资人及校印过程。所收藏本最早的刻于日本后堀河天皇贞应二年,最晚的镌于崇光天皇贞和四年,时间跨度百余年,对应于中历为南宋至元代,西历为1223-1348年,均属早期日刻汉籍的珍贵资料。
所录18种文献的内容,除诗话总集《诗人玉屑》外,其余均为佛教书籍,包括常用的重要佛典、佛僧语录和求法目录,反映出唐、宋时期日本全方位接受中国文化的历史信息,可证中国佛典对日本佛教创宗立派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国佛教日本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932年何澄一编《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著录。近藤守重(1771—1829年),字重藏,号正斋,又号升天真人。日本著名目录学家。7岁通《四书》、《五经》,博学多才,17岁创办私塾白山义学。曾在幕府任书物奉行,管理红叶山文库10余年。著有《安南纪略稿》、《右文故事》等,后者在日本目录学领域有很大影响。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杨守敬的藏书楼之一。光绪年间,杨氏作为何如璋、黎庶昌的随员驻日期间,广收博采东传汉籍,得书数万卷,其中有不少唐、宋、元古抄本和不见于各家著录的宋、元旧版医书等。归国后,先贮于黄州“邻苏园”,15年后,又移藏至武昌菊湾“观海堂藏书楼”。1915年杨氏卒后,其亲属将藏书售予当时的政府。1918年,梁启超筹办松坡图书馆,杨氏遗藏中的一半拨付该馆,另一部分贮于中南海集灵囿,后者于1926年拨交故宫博物院,此批书中的大部分后又南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932年,何澄一编《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著录书籍3,100部,已非杨氏遗藏的全部。 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为左右两片,立约者各持一片,左券由债权人收执,常用作索偿的凭证。后亦用以比喻充分的把握。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总集。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般若部是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经的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的四分之三。书中分别记述佛陀说法的16次集会,称为十六会,每会之记述相当于一部独立的经典,记述该会的情况和说法内容。其核心内容是阐述诸法性空的般若学说,所述性空无相的理论实际上是各种大乘佛教学说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义,因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经录家列在大乘经典之首。“净土三部经”之一。全称为《佛说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其篇幅很短,约2,000字。主要描述西方极乐国土的殊胜美妙以及阿弥陀佛的神通广大,更提出了一条极为简单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因而此经被广为传诵,现已成为佛教徒朝暮课诵时必诵的主要经典之一。《普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普门品经》等。《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通于佛道也,故名普门品。陀罗尼密典。一卷。唐不空译。系《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之略本。《大日经》为密宗胎藏界之根本大经,又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毗卢遮那经》等。七卷。唐一行请善无畏等译出。“毗卢遮那”是“日”的梵音,“大毗卢遮那”即“大日”。全书共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是本经,后一卷五品是供养法,前后本不同部,后合为一经。此后,一行又请善无畏为唐玄宗讲说本经,一行在其基础上撰辑成《大日经疏》二十卷。异本有《义记》(十卷),《义疏》、《记释》(十四卷)等,大概是由于一行的草本未及修改整理,题目亦未完全确定,致使后来出现不同卷、题的各种本子。或云日本弘法携回本国第十四卷、二十卷两本,均题为《疏》。另据日本僧家言,现今存世者唯二本。二十卷本为日本弘法携回本国者,称为《大日经疏》,在东密流行的即为二十卷本,日本东密学者称为本疏或谓之大疏;十四卷本为日本慈觉携回本国者,称为《大日经义释》。此二本大同小异。《法华经三大部》是天台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系《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观普贤经》三经之合称。《无量义经》即《佛说无量义经》,一卷,北齐昙摩伽陀耶舍译;《妙法莲华经》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观普贤经》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南朝宋昙摩密多译。后者因承《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后而作,故被认为是《法华经》的结经。佛教禅宗史书。简称《正宗记》,九卷。北宋藤州东山沙门契嵩编修。此书是在《传灯》、《广灯》之后,《续灯》、《联灯》、《普灯》之前出现的又一部有影响的禅宗谱系类著作,但其体裁是传记体而不是灯录体(按人物传承世系编排,以记录人物言语为主)。根据作者的标署,书中所记上始释迦牟尼,下至大鉴(即慧能)第十二世(包括禅师及“其所出法嗣”)。一些传末的“评曰” 解释作者为何这样记述以及评论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求法目录。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编。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从唐回日本时呈献给天皇。内容有六,前三种为请来之经律论疏章传记:一为新译等经142部,二百四十七卷(其中118部,一百五十卷为不空译;24部,九十七卷为本邦未传);二为梵字真言赞等42部,四十四卷;三为论疏章等32部,一百七十卷,三种总计216部,四百六十一卷;四为佛、菩萨、金刚、天等像,法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并传法阿阇梨等影,共10铺;五为道具,共9种;六为阿阇梨付嘱物,共13种(内8种金刚智所付,5种慧果所付)。“净土三部经”之一。全称《佛说观无量寿经》,亦名《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一卷。西域僧人畺良耶舍译。是经因阿闍世王欲害其父,并幽其母,其母厌弃婆娑恶世,愿生无忧恼处,释迦牟尼佛即为其母韦提希说西方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并授以往生净土的条件和十六种观法,观成即得往生。此为修净土者不可不观、不可不读之经。佛僧语录。系《虚堂智愚禅师语录》(或称《虚堂和尚语录》、《虚堂禅师语录》、《虚堂录》、《虚堂语录》等)之后录。《虚堂语录》集录禅宗支派临济宗杨歧派虚堂智愚之法语、偈颂和诗文,凡十卷,为临济宗之重要语录。前七卷系其在世时,其门人所刊行;后三卷则为宋妙源续录;其后人又新添数纸于后录之尾,此部分谓之“新添”。诗话总集。通行本为二十卷,唯日本宽永十六年(1639年)刻本为二十一卷。南宋魏庆之编撰。继《苕溪渔隐丛话》之后而作,主要辑录南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教授学诗者由浅入深、由法度到变化的门径和创作的规范。前十一卷系总论性质,有诗理、诗辨、诗法、诗体、诗评、命意、诗病等门目,分别论述诗学原理、各种表现技巧和学诗门径;以后各卷则以人以时为序品评历代诗人的诗作。全书提供了中国诗歌发展和诗歌体裁等知识,还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佛僧语录。即《圜悟佛果禅师语录》,或称《佛果圜悟禅师语录》、《圜悟语录》,二十卷。宋克勤撰,虎丘绍隆等编。克勤(1063—1135年),俗姓骆,字无著,号佛果,赐名圜悟,又作圆悟,因而此书又称《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等。克勤,彭州人。宋代临济宗杨歧派禅师,嗣法于五祖山法眼禅师,长住成都昭觉寺。此书编于其入寂之前二年,系搜集其一生之上堂、小参、普说、法语、拈古、颂古、偈颂、真赞、杂著、佛事等各类语录。由本书可知宋代临济之宗风及禅师之造诣、事历。佛僧语录。全名为《镇州临济惠照禅师语录》,又作《临济义玄禅师语录》,一卷。唐代三圣惠然编集。为临济宗之祖师爷临济义玄法语之记录,内容分为语录(四喝、四宾主、三玄三要、四料简等)、勘辨(历参诸方商量之语要)、行录(行状及记传)等三部,被临济宗奉为最重要的语录。较著名者为“四料简”,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等。本书系临济示寂254年之后,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福州鼓山圆觉宗演重刻,即今所流行本。此重刻本与此前之本录内容是否相同则乏资料可证。《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宋释子璿撰。作者分释《楞严经》于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意。杂记类佛教典籍。又作《感山云卧纪谈》、《云卧纪谭》,二卷。南宋晓莹撰。本书根据作者所见所闻编录了宋代(主要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公卿宿衲在丛林的琐言逸迹共76则,其体裁介于杂记与语录之间。每则言迹均于目录中设有标题,而正文的编次不别时间和事情性质。此书撰于作者晚年,由于作者平生好吟咏善诗颂,其时造诣尤见深沉,因此书中所录宋代散逸的丛林诗词偈颂也特别多,形成本书一大特色,反映出宋代禅宗名僧的文学素质。卷下的“永道抗辩”条则是研究佛道关系史的资料。佛僧语录。即《雪峰空和尚外集》,一名《东山外集》。一卷。宋雪峰慧空(1096—1158年)撰。中国无此书刻本。日本贞和三年(1347年)刻本似为最早刻本,此外还有贞和五年(1349年)刻本。佛教禅宗史书。又称《佛祖同参集》,简称《传灯录》。三十卷。北宋道原编。“灯录”是按僧人的传承世系编排的、以记录僧人言语为主的文体,本书即禅宗第一部以“灯录”命名的灯录体著作。禅宗把禅法的传承比喻为灯火相续,因而把记载禅法传承历史的典籍名为“传灯录”,又因此书修成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故名。书中以禅宗法师传承禅法的世系次序为基本线索,记述自过去诸佛至法眼文益禅宗5家52世1712人(据明代智旭《阅藏知津》卷四十二的统计)的师承法系,刊载了一批禅师的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尤其是汇载了954位禅宗人物有代表性的机语,充分表现出禅师应机施教的特点,同时反映出各位禅师的思维个性和整体禅宗的思维共性,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以传法世系为线索的编写体裁便于人们了解一宗一派的思想特点和演变过程,并由此引发了后世一系列灯录体著作的问世。卷三十收录的《铭记箴歌》是禅宗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或称将来目录、携来目录。即记载日本僧侣到唐朝各地搜寻到的佛教经典、法物和其它经典的目录。如空海编《御请来目录》,圆仁编《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圆行编《灵严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等等。故宫旧藏书籍目录之一。四卷。何澄一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排印本。著录杨守敬曾储于“观海堂藏书楼”、卒后转归故宫博物院的藏书3,100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45类,类下再分若干小类。每书记书名、卷数、撰著人名氏、时代及版本。丛书仅记总目,不列子目。此目所录非观海堂藏书之全部,然著录的医籍有512种,且多为日本古抄本,为其它目录所不及,也为一般收藏家所未见。TAG标签耗时:0.075938940048218 秒
撰稿人:朱赛虹
近藤守重
近藤守重(1771—1829年),字重藏,号正斋,又号升天真人。日本著名目录学家。7岁通《四书》、《五经》,博学多才,17岁创办私塾白山义学。曾在幕府任书物奉行,管理红叶山文库10余年。著有《安南纪略稿》、《右文故事》等,后者在日本目录学领域有很大影响。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
观海堂
杨守敬的藏书楼之一。光绪年间,杨氏作为何如璋、黎庶昌的随员驻日期间,广收博采东传汉籍,得书数万卷,其中有不少唐、宋、元古抄本和不见于各家著录的宋、元旧版医书等。归国后,先贮于黄州“邻苏园”,15年后,又移藏至武昌菊湾“观海堂藏书楼”。1915年杨氏卒后,其亲属将藏书售予当时的政府。1918年,梁启超筹办松坡图书馆,杨氏遗藏中的一半拨付该馆,另一部分贮于中南海集灵囿,后者于1926年拨交故宫博物院,此批书中的大部分后又南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932年,何澄一编《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著录书籍3,100部,已非杨氏遗藏的全部。
《大般若经》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总集。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般若部是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经的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的四分之三。书中分别记述佛陀说法的16次集会,称为十六会,每会之记述相当于一部独立的经典,记述该会的情况和说法内容。其核心内容是阐述诸法性空的般若学说,所述性空无相的理论实际上是各种大乘佛教学说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义,因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经录家列在大乘经典之首。
《阿弥陀经》
“净土三部经”之一。全称为《佛说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其篇幅很短,约2,000字。主要描述西方极乐国土的殊胜美妙以及阿弥陀佛的神通广大,更提出了一条极为简单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因而此经被广为传诵,现已成为佛教徒朝暮课诵时必诵的主要经典之一。
《普门品》
《普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普门品经》等。《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通于佛道也,故名普门品。
《大日经疏》
《大日经》为密宗胎藏界之根本大经,又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毗卢遮那经》等。七卷。唐一行请善无畏等译出。“毗卢遮那”是“日”的梵音,“大毗卢遮那”即“大日”。全书共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是本经,后一卷五品是供养法,前后本不同部,后合为一经。此后,一行又请善无畏为唐玄宗讲说本经,一行在其基础上撰辑成《大日经疏》二十卷。异本有《义记》(十卷),《义疏》、《记释》(十四卷)等,大概是由于一行的草本未及修改整理,题目亦未完全确定,致使后来出现不同卷、题的各种本子。或云日本弘法携回本国第十四卷、二十卷两本,均题为《疏》。另据日本僧家言,现今存世者唯二本。二十卷本为日本弘法携回本国者,称为《大日经疏》,在东密流行的即为二十卷本,日本东密学者称为本疏或谓之大疏;十四卷本为日本慈觉携回本国者,称为《大日经义释》。此二本大同小异。
《法华经三大部》
《法华经三大部》是天台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系《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观普贤经》三经之合称。《无量义经》即《佛说无量义经》,一卷,北齐昙摩伽陀耶舍译;《妙法莲华经》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观普贤经》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南朝宋昙摩密多译。后者因承《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后而作,故被认为是《法华经》的结经。
《传法正宗记》
佛教禅宗史书。简称《正宗记》,九卷。北宋藤州东山沙门契嵩编修。此书是在《传灯》、《广灯》之后,《续灯》、《联灯》、《普灯》之前出现的又一部有影响的禅宗谱系类著作,但其体裁是传记体而不是灯录体(按人物传承世系编排,以记录人物言语为主)。根据作者的标署,书中所记上始释迦牟尼,下至大鉴(即慧能)第十二世(包括禅师及“其所出法嗣”)。一些传末的“评曰” 解释作者为何这样记述以及评论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御请来目录》
求法目录。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编。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从唐回日本时呈献给天皇。内容有六,前三种为请来之经律论疏章传记:一为新译等经142部,二百四十七卷(其中118部,一百五十卷为不空译;24部,九十七卷为本邦未传);二为梵字真言赞等42部,四十四卷;三为论疏章等32部,一百七十卷,三种总计216部,四百六十一卷;四为佛、菩萨、金刚、天等像,法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并传法阿阇梨等影,共10铺;五为道具,共9种;六为阿阇梨付嘱物,共13种(内8种金刚智所付,5种慧果所付)。
《观无量寿经》
“净土三部经”之一。全称《佛说观无量寿经》,亦名《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一卷。西域僧人畺良耶舍译。是经因阿闍世王欲害其父,并幽其母,其母厌弃婆娑恶世,愿生无忧恼处,释迦牟尼佛即为其母韦提希说西方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并授以往生净土的条件和十六种观法,观成即得往生。此为修净土者不可不观、不可不读之经。
《虚堂新添》
佛僧语录。系《虚堂智愚禅师语录》(或称《虚堂和尚语录》、《虚堂禅师语录》、《虚堂录》、《虚堂语录》等)之后录。《虚堂语录》集录禅宗支派临济宗杨歧派虚堂智愚之法语、偈颂和诗文,凡十卷,为临济宗之重要语录。前七卷系其在世时,其门人所刊行;后三卷则为宋妙源续录;其后人又新添数纸于后录之尾,此部分谓之“新添”。
《诗人玉屑》
诗话总集。通行本为二十卷,唯日本宽永十六年(1639年)刻本为二十一卷。南宋魏庆之编撰。继《苕溪渔隐丛话》之后而作,主要辑录南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教授学诗者由浅入深、由法度到变化的门径和创作的规范。前十一卷系总论性质,有诗理、诗辨、诗法、诗体、诗评、命意、诗病等门目,分别论述诗学原理、各种表现技巧和学诗门径;以后各卷则以人以时为序品评历代诗人的诗作。全书提供了中国诗歌发展和诗歌体裁等知识,还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
《圜悟录》
佛僧语录。即《圜悟佛果禅师语录》,或称《佛果圜悟禅师语录》、《圜悟语录》,二十卷。宋克勤撰,虎丘绍隆等编。克勤(1063—1135年),俗姓骆,字无著,号佛果,赐名圜悟,又作圆悟,因而此书又称《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等。克勤,彭州人。宋代临济宗杨歧派禅师,嗣法于五祖山法眼禅师,长住成都昭觉寺。此书编于其入寂之前二年,系搜集其一生之上堂、小参、普说、法语、拈古、颂古、偈颂、真赞、杂著、佛事等各类语录。由本书可知宋代临济之宗风及禅师之造诣、事历。
《临济录》
佛僧语录。全名为《镇州临济惠照禅师语录》,又作《临济义玄禅师语录》,一卷。唐代三圣惠然编集。为临济宗之祖师爷临济义玄法语之记录,内容分为语录(四喝、四宾主、三玄三要、四料简等)、勘辨(历参诸方商量之语要)、行录(行状及记传)等三部,被临济宗奉为最重要的语录。较著名者为“四料简”,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等。本书系临济示寂254年之后,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福州鼓山圆觉宗演重刻,即今所流行本。此重刻本与此前之本录内容是否相同则乏资料可证。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宋释子璿撰。作者分释《楞严经》于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意。
《云卧纪谈》
杂记类佛教典籍。又作《感山云卧纪谈》、《云卧纪谭》,二卷。南宋晓莹撰。本书根据作者所见所闻编录了宋代(主要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公卿宿衲在丛林的琐言逸迹共76则,其体裁介于杂记与语录之间。每则言迹均于目录中设有标题,而正文的编次不别时间和事情性质。此书撰于作者晚年,由于作者平生好吟咏善诗颂,其时造诣尤见深沉,因此书中所录宋代散逸的丛林诗词偈颂也特别多,形成本书一大特色,反映出宋代禅宗名僧的文学素质。卷下的“永道抗辩”条则是研究佛道关系史的资料。
《雪峰外集》
佛僧语录。即《雪峰空和尚外集》,一名《东山外集》。一卷。宋雪峰慧空(1096—1158年)撰。中国无此书刻本。日本贞和三年(1347年)刻本似为最早刻本,此外还有贞和五年(1349年)刻本。
《景德传灯录》
佛教禅宗史书。又称《佛祖同参集》,简称《传灯录》。三十卷。北宋道原编。“灯录”是按僧人的传承世系编排的、以记录僧人言语为主的文体,本书即禅宗第一部以“灯录”命名的灯录体著作。禅宗把禅法的传承比喻为灯火相续,因而把记载禅法传承历史的典籍名为“传灯录”,又因此书修成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故名。书中以禅宗法师传承禅法的世系次序为基本线索,记述自过去诸佛至法眼文益禅宗5家52世1712人(据明代智旭《阅藏知津》卷四十二的统计)的师承法系,刊载了一批禅师的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尤其是汇载了954位禅宗人物有代表性的机语,充分表现出禅师应机施教的特点,同时反映出各位禅师的思维个性和整体禅宗的思维共性,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以传法世系为线索的编写体裁便于人们了解一宗一派的思想特点和演变过程,并由此引发了后世一系列灯录体著作的问世。卷三十收录的《铭记箴歌》是禅宗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
故宫旧藏书籍目录之一。四卷。何澄一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排印本。著录杨守敬曾储于“观海堂藏书楼”、卒后转归故宫博物院的藏书3,100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45类,类下再分若干小类。每书记书名、卷数、撰著人名氏、时代及版本。丛书仅记总目,不列子目。此目所录非观海堂藏书之全部,然著录的医籍有512种,且多为日本古抄本,为其它目录所不及,也为一般收藏家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