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轩集》,三十三卷。明钟惺著,明崇祯年书林近圣居刻本。半页8行,行17字,白口,四周半边。版框 19.2cm×14.5cm。6册1函。
内书衣题:“钟伯敬先生全集,书林近圣居重校定二刻新版。”卷端署:“竟陵钟惺伯敬著,海虞沈春泽雨若阅。”首冠明天启二年(1622年)六月虞山沈春泽原序,称:“伯敬先生既以视闽学政出褒其新旧所撰诗文若干卷,合而名之曰《隐秀轩集》……。”
该集分为诗十卷,文二十三卷,以千字文排列。天集为四言古诗151首,地、玄集为五言古诗164首,黄集为五言律诗246首,宇集为七言律诗92首,宙集为五言排律66首,洪集为七言排律1首,荒集为五言绝句14首,日集为六言绝句2首,月集为七言绝句48首,盈集为赋3首,昃集为序9篇,辰集为记2篇(在其中的《官古愚先生传》中,删去“转饷辽东问辽事,如前日身到处不放过他……”一行文字,语涉违碍),列集为论23篇,张集为策2篇,宿集为传2篇,寒集为表1篇,来集为奏疏1篇,暑集为启2篇,闺集为祭文6篇,余集为题跋32篇,成集为说2篇,岁集为辩1篇,律集、吕集为书事各2篇,调集为颂1篇,阳集为赞12篇,云集为铭6篇,辰集为记6篇,昃集为序48篇,往集为书牍30篇,秋集为疏13篇(内有《代荐辽东阵亡将士疏》,文中有“胜则为功,固有尊周攘夷、狄之效”,“夷狄”为违碍,被毁),收集为碑2篇,冬集为现状1篇,藏集为墓志铭7篇。
《隐秀轩集》在清乾隆时被列入禁毁书目,原因是书中有一篇与女真人有关的文章。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政府与后金努尔哈赤的军队在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阵亡将士45,000余人。钟惺闻凶讯后写了一篇《代荐辽东阵亡将士疏》,收于《隐秀轩集》秋集中。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与女真人作战阵亡的明军将士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而且还有辱骂“建虏猖獗”之类的言辞,这是清朝统治者绝不能容忍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本书由江苏巡抚杨魁奏准禁毁。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钟惺(1574-1624年),字伯敬,号止公,又号退谷、退庵,湖广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累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他是晚明文坛“竟陵一脉”的领袖人物。竟陵诗风为晚明文坛增添了一种清新的风格。钟惺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有《毛诗解》、《史怀》、《钟伯敬先生遗稿》、《诗归》、《明诗归》、《名媛诗归》等著作传世。福建建阳地区是书坊集中的中心,明嘉靖、万历时期尤为隆盛,书坊林立,故称之为书林。明代福建建阳书坊的名称。主人余应虬是余彰德的次子。余应虬之兄余泗泉承袭其父余彰德的萃庆堂后,余应虬自创近圣居,编刊存世的书籍仅有七、八部,如万历时期刻印的《新编分类当代名公文武星案》,崇祯时期刻印的《四书易经图解》等。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
此本《隐秀轩集》是崇祯年翻刻本,故称“重校定二刻新版”,它忠实地保存了原刻本的内容。天启二年(1622年)原刻本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沈春泽(生卒年不详),字雨若,明苏州府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他是万历时期学行高深的林下逸士,工兰竹,善草书,有《雨若吟稿》流布。 古称海隅,一称乌目山。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海拔261米。相传西周虞仲葬此,故名。东麓有言子墓、仲雍墓等,南有剑门,北有秦坡、桃源等胜迹。
亦称督学,俗称大宗师。清初沿明制,于各省设督学道,凡由翰林科道出身任用者为学院,由部属等官任用者为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规定各省督学俱改为学院,称提督某省学政,属于钦差之官,例以翰林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各部侍郎、京堂及科道等官有进士出身者充之,各带原衔品级。掌一省之学校、教习及教育行政、考试诸事。三年任满更代。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12-13世纪时,曾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纪时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国东北,后由努尔哈赤统一,由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TAG标签耗时:0.04859685897827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