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趁此佳节放松娱乐。每逢腊八,皇帝来到太液池畔,观看兵士们冰上飞舞的矫健身姿。除夕、元旦驾临畅音阁或漱芳斋,欣赏台上演出的煊赫热闹的戏曲。元宵节赏花灯、观烟火,亦热闹非常。声声的爆竹、灿烂的烟火、绚丽的花灯,营造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冰嬉是东北地区冬季特有的民俗活动,清代也称“跑冰鞋”。明清两代,把冰嬉当作国家军事体育活动。在冰面上表演射天球和各种高难度动作,既是一种娱乐,也可锻炼兵士的作战灵活与抗寒能力。腊八,皇帝亲临皇家西苑的太液池观赏冰嬉。表演项目有类似速滑的“抢等”、类似踢足球的“抢球”、团体花样杂技“转龙射天球”等。表演结束后,分出三个等次奖赏银两,即“修武事而习劳行赏”。
除夕,庭院内凡行走之处遍撒芝麻秸,踩于其上噼啪作响,谓之“踩岁”。寓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
清宫过年时在炭炉中燃烧松柏树枝,其烟有香味,称为“熰(音偶)岁”,应是满族习俗。
元宵,又称元夜,原指正月十五夜,后延伸为正月十五这一天。元宵前后有赏灯习俗,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十五是正灯节。清代雍正朝开始在圆明园举行大型灯会。宫灯样式丰富多彩,除一般的单体外,还有树灯、千叶莲花灯、鳌山灯等复杂造型,甚至还有冰灯。
清宫中,每逢不同节令均上演相应的剧目,称为“月令承应”。定制于乾隆初年,由庄亲王允禄和戏曲家张照等人负责编辑。如除夕演《升平除岁》,元旦演《喜朝五位》《椒柏屠苏》,元宵演《万花向荣》等。过年时,宫中还会上演连台本戏《升平宝筏》、折子戏《游园惊梦》、灯戏《万年长春富贵灯》等。
按中国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