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观念中阖家团圆的日子。

而年夜饭,最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刻。

但帝王之家,最重男女之防,皇帝与后妃,与包括皇子在内的宗室须分别聚会。

大大小小的宴会、雨露均沾的赐赠,彰显着皇帝与母亲、妻子、儿女、宗室间,严格等级制度下的骨肉亲情,也借机向天下树立了孝悌的榜样。

  清代元旦未正(下午2点),皇帝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公等宴于乾清宫,行家人礼,称为“宗亲宴”。皇帝大宴桌设在中央,其余人皆用高桌,二人一席,列于东西。

  根据乾隆四十八年(1783)档案记载,皇帝大宴桌围以黄缎绣金龙镶宝石桌刷。桌上自外向内依次摆放:头路有松棚果罩4座、花瓶2个、青白玉盘5个;二路、三路有青白玉碗各9个;四路有雕漆果盒2个、小青白玉碗4个;五至八路有青白玉碗各10个;最内侧有青白玉果盅8个、盘6个、碟4个,箸、匙、叉1份。

  清代满族筵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饽饽宴(即吃点心、喝奶茶),其次是酒肉宴。

更多收起

  清代元旦未正(下午2点),皇帝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公等宴于乾清宫,行家人礼,称为“宗亲宴”。皇帝大宴桌设在中央,其余人皆用高桌,二人一席,列于东西。

  宗亲桌每桌用紫漆碗5个、紫龙碗15个、银碟4个。

  清代满族筵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饽饽宴(即吃点心、喝奶茶),其次是酒肉宴。

更多收起

  清代皇帝平日均独自用膳,只在年节时,才与后妃们一起吃饭,称为“家宴”。元旦家宴一般是早膳,在辰初(上午7点)举行。地点在乾清宫,有时也在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皇帝席位居中,皇后在皇帝席东稍后,妃嫔席列在东西,对面而设。后妃桌上餐具有绿龙黄碗、祭红碗、攒盘、银盒等,匙箸等自备。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皇家尤重男女大防。皇帝嫔妃众多,年轻的嫔妃甚至比有些皇子还小。为避免产生不当关系,需要隔绝他们之间的接触。宫中规定,后妃在50岁以后才可与非亲生皇子见面。

更多收起

  满族把所有面食都叫饽饽,把水饺称为“煮饽饽”。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一日寅时(凌晨3—5点),皇帝在乾清宫东侧的弘德殿吃饺子。太监用雕漆飞龙宴盒送来一盘煮饽饽,并将饽饽盘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共送饽饽四个,其中两个包着“通宝”(钱币),吃到有通宝的饺子就表示一年吉利。皇帝吃了三个,剩下一个没有通宝,送到佛堂上供。

更多收起

  过年是最喜庆的节日,自当盛装。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在太和殿的朝贺大典,需穿朝服;在乾清宫行家人礼,则穿吉服;家宴、宗亲宴时,亦穿吉服。吉服是级别仅次于朝服的礼服,俗称“龙袍”,穿着时必须与相应的冠、带、朝珠搭配。

更多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