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艰辛大迁移
文物西迁
1937年,北京七·七事变、上海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南京岌岌可危。存放在南京朝天宫库房的故宫文物奉命再次避敌西迁。西迁分南路、中路、北路水陆并进向西南大后方疏散。先后分别辗转至贵州安顺、四川重庆、陕西汉中,最终转移至四川的巴县、乐山和峨眉临时库房存放。
文物西迁(南路)
文物西迁(中路)
文物西迁(北路)
  南路路线:始迁长沙,继迁贵阳、安顺,最后到达四川巴县。1937年8月14日,第一批西迁文物共80箱(大部分参加过赴英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为南迁文物的精华)由建国轮在南京起运,到汉口后改用火车运至长沙,存于湖南大学图书馆底层,保存近5个月。日寇自江苏西侵,两湖受到威胁。奉行政院令,将此批文物绕道桂林迁往贵阳。1938年1月起,分两批迁入贵阳。1939年1月,迁往贵州安顺的华严洞。1944年秋,迁至四川巴县一品场石油沟临时库房。1946年1月此批文物集中于重庆。1947年5月始运回南京朝天宫。
  中路路线: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最后运到四川乐山安谷乡。1937年11月19日及12月3日,故宫西迁文物的第二批9,331箱分别由江安轮及黄浦轮装载从南京下关码头出发,于11月2日及12月5日抵达湖北汉口。12月24日起至1938年1月6日,从汉口用船运到宜昌,再由宜昌向重庆转移。1938年5月22日全部抵达重庆,分藏于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安达森洋行、吉时洋行等7个库房。在重庆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渝办事处。因重庆雾大雨多,常有敌机空袭,最终这批文物被迁移到乐山安谷乡,择定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刘三氏”、宋氏、易氏、陈氏、梁氏、赵氏)作为文物的临时保存库。在宋祠设立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文物在乐山存放将近8年,直到1946年9月集中于重庆,1947年底运回南京。
  北路路线:先后经徐州、宝鸡、汉中、成都,最后迁到四川峨眉县。西迁北路运送文物7,287箱,共装运3列火车,由南京下关码头火车轮渡到浦口火车站,循津浦路,经徐州转陇海路到达宝鸡,存于宝鸡关帝庙和城隍庙。1937年12月8日全部运出,12月底抵达宝鸡。不久,奉命向汉中及褒城转移,1938年2月22日起至4月11日全部运完,分存于汉中文庙及褒城县宗营的马家祠堂、范家祠堂和张寨大庙。后因汉中也遭日机空袭,将文物再次向四川成都转移,存放在成都东门内大慈寺。1939年2月,奉行政院令向峨眉转移。6月17日,全部运往峨眉,存放在峨眉西门外武庙和东门外大佛寺。1942年,奉命将大佛寺的文物全部运往峨眉南门外4公里处的土主祠和许氏祠堂。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此路文物集中于重庆,1947年返回南京。
毛光翔公馆位于贵阳市中华北路79号,建于1926年至1930年,为中、欧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民国时期这里曾是贵州省主席毛光翔(1893—1947年)的官邸、国民党主席蒋介石的行营。1938年12月31日,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西迁南路文物精品80箱中的第一批辗转来到贵阳。时值旧历元旦,由蒋介石的长贵阳行营主任吴鼎昌帮忙,文物暂时存放于此。不久文物移入六广门灵光路231号,这里有民房十余间,附近有一所花园,故宫博物院贵阳办事处设立于此。
毛公馆主楼
建筑格局及风貌犹存,现为民居。
毛公馆辅楼之二
1999年庄灵摄。华严洞为一天然岩洞,位于贵州省安顺县境南门外,距县城约1公里,距省城95公里,相传因两老僧诵华严经卷得名。洞前原建有屋宇,清人洪亮吉名其楼为“读书山”。从1939年到1944年,故宫文物西迁时南路80箱文物在此处存放近6年。
华严洞
2010年的华严洞山门
华严洞题字
华严洞内景
当年这座大门的后面曾经搭盖板房,存放故宫文物精品80 箱
华严洞内大门
1944年11月10日,桂林陷入敌手,柳州、独山相继失守。西迁南路文物再次迁移,从贵州安顺迁往四川巴县一品场的石油沟。
驻安顺办事处运箱车
当年存放故宫文物精品80箱所在地,现在已是一片耕田。
石油沟库房遗址
小溪本无名。每到深夜常有虎啸声,夜间老虎常过河到故宫文物库房附近游荡,故庄严将其命名为虎溪。庄严后来与友人谈起这一段守护文物的日子:“那时的一品场人迹罕至,终日闻猿啼豹啸。离我们住处不远有一条河,每夜都有鸟兽的鸣声。等到深夜,就能听到虎啸声,并且听到老虎游水过河来,经常卧在我们的窗户外边,抓耳朵、打喷嚏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时武装站岗的人员也隐藏起来,免得老虎误会。”
虎溪
80箱文物精品就是经过这座桥进出石油沟临时库房的
虎溪桥
摄于2010年。
石油沟上的山洞
2010年,重走南迁路队员眺望飞仙岩。 飞仙岩是石油沟右前方山头的一块巨石,因形似展臂的仙人凌空飞去而得名,庄严后来将其易名为“卧牛石”。 庄严曾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爬上岩壁为其题辞“卧牛”。 庄严虎溪卧牛诗: “山中老石如牛臥,竹里人家似藓封。最是虎溪桥下水,无言终古自鸣淙。”
眺望飞仙岩
坐落在重庆市海狮路2号,与慈云寺比邻,是瑞典商人安达森修建的仓储式建筑。最初经营中国土特产进出口贸易,为了提高效率,在仓储里面安装了直接通往码头的绞车。当年故宫租用4个仓库存放3,694箱文物。每当日寇空袭时,安达森洋行便挂上瑞典国旗以求安全。1938年底,敌机开始轰炸重庆,为了文物安全,故宫文物转移到了四川的乐山存放。
安达森洋行外景
通往安达森洋行的台阶
当年存放故宫南迁文物的库房
安达森洋行内部
安达森洋行库门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打铜街16号,建成于1934年,为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建筑。抗战期间,故宫西迁路上的中路文物9,000余箱辗转来到重庆,其中3,830箱文物存放于此。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遗址
当年存放故宫文物的库房,梁柱结实,空间很大。现为当地邮局库房。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地下库房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地下库房的铁门。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库房大门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门口的一对石狮依然矗立。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大门口的石狮
故宫文物迁乐山水上航运示意图
码头原址由北向东约100米,沙场的桉树林处即当年故宫文物下船上岸进入货栈的通道。
顺河场水码头原址
顺河场位居乐山安谷镇蜀地大渡河南岸水码头,距安谷场镇2.5公里。在过去陆路无车道的情况下,顺河场便成为安谷通三江的主要码头,进出安谷的货物都由此装卸。因此,顺河场街两旁的街户大都装有木栅栏,成为上、下船货物的临时堆栈。1939年,从重庆转移到安谷镇的故宫文物下船后,曾在此堆放并有守卫部队荷枪实弹全场守护。其后,组织当地百姓搬运至古佛寺、三氏祠堂存放。
顺河场货栈旧址
古佛寺,当年安谷镇存放文物的第一库房。地处安谷镇泊滩村6组境内,距办事处宋祠不足3公里。修建于唐朝初年,原名安国寺,唐开元时更名古佛寺。明代称为古佛禅院。至民国时,为台阶式四重殿,占地7亩。当年文物来此存放时,庙上只有道高师徒二人。由于殿堂高大,年久失修,阴暗潮湿,蛇虫颇多,不宜存放文物,后将此库撤销,文物并入其他库房。现在只剩下这块唐代的石碑了。
乐山古佛寺遗址
“朱、潘、刘”三氏祠堂,地处泊滩村3组,为占地4,000平方米的四合大院,是安谷镇年代最久的祠堂之一。为当年故宫文物存放的主要库房,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也存放于此。祠堂早已不存,只有地基是原来的。
“朱、潘、刘”三氏祠堂遗址
故宫文物在乐山存放将近8年,乐山人民对此非常骄傲和自豪,称之为“民间故宫”。2009年,当地农民企业家王联春仿“朱、潘、刘” 三氏祠堂格局创建了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
“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仿三氏祠堂)远景
基本上恢复了三氏祠堂的原貌。现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馆址所在。
“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仿三氏祠堂)大门
史料陈列馆内景
此汇票为中央银行新市区办事处汇,经费用途为工友津贴,收款人为乐山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
故宫博物院经费汇票
背书:“此款请汇中央银行留交故宫博物院驻乐办事处欧阳道达收。”
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经费汇票背面
这里是离祠堂不足一里的袁绍荣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尹焕璋曾在此租住。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于1933年4月。1936年,内政部北平古物陈列所迁南京物品划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9年,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从重庆转移至乐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同至,存放在“朱、潘、刘”三氏祠堂。尹焕章被派驻四川乐山安谷乡保管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数千箱文物达7年之久。
中央博物院尹焕章居住过的房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迁储四川乐山文物箱件分类目录
那志良(1908-1998年),字心如,北京宛平人。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玉器专家。 1925年1月,由陈垣先生推荐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先后参与了清宫物品点收、故宫博物院成立、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文物南迁等,为故宫文物南迁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任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主任。1946年因其护持文物的功绩,获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胜利勋章”。1948年押运第二批文物运台。到台湾定居后,他又编辑故宫书画录、故宫铜器图录、故宫书法等,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故宫,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
故宫驻峨眉办事处主任那志良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为表彰那志良在抗战期间护持故宫文物的功勋,特别颁发胜利勋章。
那志良的勋章证书(档案卷)
南京火车轮渡始建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3年9月全部建成。同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1937年11月下旬,故宫文物西迁的北路就是从这里通过火车轮渡到达浦口,转入津浦路北上的。
南京下关码头——火车轮渡接轨处
长江南北两岸各设一座引桥。桥端设有活动跳板,与船头铁栓联锁,以便桥与船的轨道相联结。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开通,轮渡只渡非直通的货物列车。1973年5月5日,长江大桥及新的枢纽配套工程相继建成,南京轮渡封闭停航。
南京下关码头火车轮渡——活动引桥桥端
南京下关码头——火车轮渡的轨道
南京下关码头活动引桥桥端侧面
当年存放故宫西迁文物之处,现为宝鸡市吴阳印刷有限公司。
宝鸡城隍庙遗址
当年城隍庙遗物抱鼓石。
宝鸡城隍庙遗物
当年存放故宫文物的关帝庙所在地,现为一所小学。
宝鸡关帝庙遗址
当年存放故宫文物的关帝庙早已被拆除。这是宝鸡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县志绘制的宝鸡县平面图。图中可见关帝庙位于治署的东面,城隍庙位于志署的西边。故宫西迁北路文物来到宝鸡时,文物曾在这两个庙内存放。
清末民初宝鸡县治城建示意图
故宫西迁北路的文物到达宝鸡不久,潼关吃紧,西安告急,故奉令向陕南汉中转移。当时,宝鸡至汉中无铁路,只有简易公路一条,全长254公里,除南北两端有20公里较平坦外,其余路段都在秦岭中曲折盘旋,十分险峻。
秦岭
汉中文庙是故宫文物的主要保存处之一。图书馆的古籍珍品及国子监石鼓存放在文庙的大城殿内。
汉中文庙大城殿
旧褒城范寨村的范家祠堂,当年故宫文物存放地。如今院落还在。
范家祠堂大门口遗址
范家祠堂东厢房屋脊上的梁架。
范家祠堂遗址
当年文物存放处,如今只剩下了院落和东厢房的梁架。
范家祠堂东厢房遗址
新绥汽车公司将部分故宫文物从汉中运往成都。图为新绥公司的汽车,车前立者为那志良。
西北运输——新绥公司汽车照片(照片中的人物为那志良)
现正在修复的川陕公路。 川陕公路是我国西北和西南的货运大通道。地处秦岭山间的留坝路段是川陕公路的“咽喉”。该路于1936年6月修通,在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当时连接前方和后方的一条重要通道。当年故宫文物从汉中向成都转移时由此通过。
川陕公路遗址
川陕公路旁的一座小庙,清乾隆年间修建。
路旁小庙
路面上的石头为清代修建川陕公路的遗址,平坦之处为民国二十四年修建。当年转移故宫文物就是经过这条公路进入成都的。
清代川陕公路遗址
1938年3月13日,由宝鸡迁往汉中的首批文物刚到不久,日机轰炸了离存放文物的文庙不远的机场。11月4日,汉中再遭日机空袭。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马衡院长亲自去成都勘察,最后决定将汉中和褒城的文物转移至成都东门内的大慈寺。
成都大慈寺山门
藏经楼为二层建筑。1939年2月22日起,从汉中转移出来的故宫文物陆续进入大慈寺。石鼓等较重、较大的文物以寺院的殿宇为仓库,而图书、字画类文物则放在大慈寺二楼的藏经楼。
成都大慈寺藏经楼
峨眉武庙早已不存,现为峨眉一中校舍。
峨眉武庙
这里只留下了当年峨眉武庙的地基。
武庙地基
武庙遗址前树龄六百年的古榕依然根深叶茂。
武庙大树
当年存放故宫文物的峨眉县东门外大佛寺现已成为峨眉小学。
大佛寺遗址
大佛寺早已拆除,留下的只是佛院中的这棵大树。
大佛寺大树
“山灵笑我多事,今日与君谈诗。”(峨眉博物院珍藏)
马衡院长峨眉留珍
《故宫博物院职员录》
励乃骥吴荣华就领取公粮问题致那志良函
峨眉支用单据之一
李济理事赴峨眉视察接待备餐采购单
文物到达汉中后,日机曾两次空袭汉中。奉令故宫文物向四川成都转移。汉中至成都经过的河有三条是没有桥梁的,需要木船载车渡河。图为1938年汉中至成都路上文物车渡河的情形。
装载文物的木船渡河(牛)
1938年,汉中至成都路上——雨后小溪水位暴涨,无法通过。此为临时搭建浮桥的情形。
搭建浮桥(那志良)
由汉中至成都,汽车开上船前有时须涉水一段。
装载文物的汽车涉水前行
四川峨眉办事处的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