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与东汉熹平石经

2016-08-04

        熹平石经,又名鸿都石经、一字石经、汉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正定儒家六经文字的经典刻石。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教科书版本不一,文字误谬甚多,造成学术上的混乱。书法家、文学家蔡邕(132—192年)等上书,奏请正定经本文字,以免贻误后学。汉灵帝诏允后,由蔡邕、马日磾、堂溪典、杨赐等人,对汉代通行的经学流派的经书文本进行参验比勘,确定《周易》、《尚书》、《论语》等七种儒家经典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再由蔡邕笔蘸朱砂,用隶书体写好,命工匠镌刻于石并立在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佃庄乡太学村)。熹平石经工程浩大,规模空前,极其轰动。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开始,至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历时9年,共刻碑46座。碑石均为长方形,约高1丈、宽4尺。碑下有座。碑体自右向左直下书刻碑文,约20万字。碑文内容有《周易》1卷、《尚书》6卷、《鲁诗》6卷、《仪礼》9卷、《春秋》1卷、《公羊传》9卷、《论语》1卷。碑上有瓦屋覆盖,四面设栏障以保护。根据《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可见当时车水马龙,前来观抄者之多的盛况。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巨作,却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带兵攻入洛阳、焚烧破坏宫庙学堂而遭到严重损毁。从此,熹平石经的命运多劫。之后几经兵火战乱折腾,熹平石经残碑被毁散佚。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今河南安阳),在半路上却掉到水里,运到邺都的还不到一半。隋朝开皇年间,又从邺都运往长安,竟然被用做柱子的基石。到唐贞观年间,已是十不存一。宋代以来,洛阳发现残石只有十余块,970余字,不过这也仅限于著录,原拓本几乎不见。据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载,熹平石经曾有唐开元拓本,但早佚,此外还有翻刻本,如胡宗愈成都西楼刻本、黄适会稽蓬莱阁刻本、越州石氏本。清代阮元、黄易等到处寻访残碑断碣,藏有残石。自1922年以后,出土熹平石经残石达百余枚,分别由徐森玉、马衡、罗振玉、于右任等和北京图书馆收藏。清代学者顾炎武、杭世骏、万斯同、翁方纲等都对熹平石经进行过考证。国学大家马衡著《汉石经集存》一书,收集520件,集存8000多字。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熹平石经残石大约超过300块,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洛阳博物馆、洛阳偃师  商城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等地。内容有《太学礼赞》、《鲁诗》、《公羊传》、《春秋》、《仪礼》、《尧典》、《舜典》、《秦誓》等。民间则有很多民国拓本,可信度待考。

  明清时,有三家收藏熹平石经宋拓本,即黄易小蓬莱阁本,孙承泽砚山斋本,阮元文选楼本。前二者现皆藏于故宫博物院。我们从黄易作《得碑十二图》中可以知道他收藏熹平石经宋代拓本的大体情况。该图记录了黄易为官山东时,从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八年(1775—1793年)十多年间,在山东、河北等地寻得碑刻、拓本的经过。《得碑十二图》12开,纵18厘米,横51.8厘米,纸本,笔墨,一开一图,每图有黄易题识和翁方纲诗跋。在《得碑十二图•诗静轩赏碑图》中,黄易生动地记述了一件至今意义重大的事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黄易就选入都时,从董石芝手中购得尚书、论语残字三段拓本。黄易写道:“乾隆丁酉八月就选入都,董户部石芝云:曩得汉熹平石经尚书、论语残字三段,装为一页,置书册间。久寻不得,余屡求弗已,石芝检出见赠。携至翁学士覃溪先生诗境轩,与三五同志快观,莫不羡神物之难遘也”。据王昶《金石萃编》记述,董户部即董元镜,汉军正黄旗人。工分书,尝预修《西清古鉴》,曾为王昶属官,因嫁女无资,故将拓本出让给黄易。黄易本熹平石经到清代晚期,流传到上海内史第。上海内史第位于兰芬堂74弄1~8号,三进二院两厢房,是数百年来赫赫有名的老宅。内史第文化底蕴深厚,是清末川沙文化的标志。内史第的主人沈树镛是清咸丰九年举人、内阁七品中书。沈树镛好金石、碑帖、书画。闲余时,常到书铺、古玩摊淘宝,日积月累,颇有收藏。清代学者俞樾说过,沈家收藏金石之丰富,甲于江南。同治二年(1863年),沈树镛获得熹平石经拓本,共127字。这正是前边所述曾经被黄易收藏并重新装裱过的世间孤本——宋拓东汉熹平石经。拓本后边还有翁方纲、毕秋帆、武虚谷、黄易、陆恭、阮元、王昶、钱大昕、孙渊如、王念孙等名家题跋16段,并有翁方纲、黄易、陆恭、阮元、慈中立等藏印50方。不久,沈树镛又得到孙承泽研山斋熹平石经残字藏本,内容和黄易本差不多,只是其中的《今文尚书•盘庚篇》多4字。沈树镛兴奋异常,便在内史第内宅楼上专门腾了一间屋子,起名“汉石经室”,由孔子的弟子颜子的后裔颜昌亲笔题字。沈树镛得到久闻盛名的黄易本熹平石经拓本引得高朋满座,全国各地众多学者名流,如何绍基、赵之谦、吴大澂、俞樾等纷纷前来观赏、考证和题咏。 一夜之间,“汉石经室”名传天下。熹平石经由于战乱散失,后来出土的碑石不多,故拓本格外名贵。据说晚清书法第一家何绍基于同治庚午年间(1870年)的一天,冒着大雨前去内史第拜访沈树镛,为的就是观看  黄易旧藏熹平石经拓本。内史第“汉石经室”使得滨海之地川沙得以名声大作。沈树镛潜心著述,辑有《汉石经丛刻目录》、《汉石经室跋尾》等书。同治十二年(1873年),沈树镛病逝。“汉石经室”藏品也逐渐流散。“汉石经室”之镇室之宝——熹平石经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归汉阳万氏所有。“汉石经室”的三箱碑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转到甲骨文学家兼小说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手中。根据刘鹗日记记载,得“沈韵初帖三箱,计汉碑五十余种,六朝造像七八十种,唐石刻百余种,宋石三百余种”。随着岁月的流逝,黄易本熹平石经展转流传到端方、衡永手中,并在1972年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据故宫博物院碑帖鉴定专家马子云在《碑帖鉴定》一书中论证,熹平石经孙承泽本亡佚,“现在所存只有黄易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购得《盘庚》五行,行五、六字,《尧曰》四行,行六至九字,《为政》八行,行六至十字,皆为宋拓本。” 鉴藏家张彦生也认为黄易本毫无疑问是汉代原石所拓。由此可见,黄易在没有更多第一手资料可参照的情况下,断定为宋拓并加以收藏和保护是准确的。

(作者单位:洛阳博物馆    E-mail:zyfgc@163.com)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