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与孝堂山题记

2016-08-04

      清代金石家黄易在碑刻方面的收藏和研究已为众多学者所道及。本人作为汉代孝堂山祠堂的文物管理人员,拟结合黄易对孝堂山文字题记的首次记录和笔者现场考察,厘清孝堂山历代题记的真实面貌,以期为综合研究孝堂山出微薄之力。黄易毕生致力于碑刻考证之学,钱大昕对他赞扬曰:“海内研精金石文字,与予先后定交者盖廿余家,而嗜之笃,鉴之精,首推钱塘黄君秋庵。”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黄易实地考察孝堂山石祠,绘《肥城孝堂山石室图》。黄易新发现榜题、题记多达30余目,录于《小蓬莱阁金石目》,成为研究石祠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献。黄易为促进孝堂山的研究,还广开言路,把发现的题记经常提供给士人,让天下人共同来研究孝堂山。阮元《山左金石志》在著录孝堂山的文章里说:“丁巳三月得钱塘黄司马易书云:‘郭巨石室尚有建安二年髙令春’及‘天保九年刘章’、‘武定二年南青州刺史鄭伯猷’题刻,郎未见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有:“右二室字,皆黄小松于济宁拓得寄来者,云:‘是郭巨、朱鲔二墓石刻’”。自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黄易发现了武氏祠,更是带动了当时汉画像石祠堂研究的热潮。

  孝堂山春秋时期名巫山,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铺村南,海拔高62米,山顶与山下路面相对高差38米,是一座馒头状石灰岩山丘。石祠位于山顶,坐北面南,其后为一汉墓,现残存封土高3米左右。石祠周围有小型汉代石室墓分布。传孝堂山为汉孝子郭巨家族墓地,孝堂山之名由此而来。大多数专家仅推断石祠建成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石祠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石祠的山墙、屋面都用巨大的石板制作。屋顶呈单檐悬山式,两山屋顶作排山结构,屋面雕刻出写实的脊背、瓦陇、沟头、连檐等形状。石祠是墓地祭祀用享堂。此类石祠能够原地保存完整的,只有山东长清的孝堂山石祠。石祠内壁镌刻了丰富的汉代画像,大体可分为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三个内容。刻工精细,线条精炼流畅,风格质朴,在汉画像中独具一格。孝堂山东与泰山余脉相连,西邻黄河(鲁西平原),西侧山下紧挨一条古代从山东地区通往河南必经的官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孝子郭巨美名的千年传颂,历代都有人来石祠拜谒并题刻留念,留下了丰富的后人题记。1961年孝堂山石祠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赵明诚《金石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跋尾》、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金石索》、阮元《山左金石志》、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法伟堂《山左访碑录》等都提及孝堂山。近代文博界专家也有不少著作论及孝堂山,罗哲文先生,以及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山东石刻博物馆等专家的著作为整体研究孝堂山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1999年至2002年期间,我负责孝堂山保护工程的一些工作,通过记录拍照,临摹识读,考其年代,直至今日,按时代先后顺序整理题记120目。其中新发现汉代后人题记9目,整理魏晋后题记111目。在题记整理过程中发现,孝堂山石祠题记内容丰富,书体多样,年代跨度大。按字意,题者或慕美名而来,或路经此堂感慨留念。部分字迹细如发丝,加之风化年久,还尚待辨识。

  由《得碑十二图•肥城孝堂山石室图》可见,黄易记录了亲临孝堂山访碑勘察到的标题和题记,挥毫泼墨绘画记录了孝堂山当时的大体地貌。在翁方纲题跋中,“秋庵以孝堂山访汉画拓本寄予……”。清代,学术界对孝堂山研究更加系统广泛,方法更加多样,有的对题刻进行存目,有的对画像进行临摹并加以释读,有的录其文字进行考证。黄易的《小蓬莱阁金石目》与清代其他著作比较,其数量和准确性均较为突出。综合清代金石家的研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清代大多金石家都单纯依赖拓本的考据。二是在题记考证方面过多依赖于文献。研究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违背了研究对象“实物第一”的基本原则。通过总结清代金石家对孝堂山的研究和部分研究方法,结合目前的新发现,此次不仅重点重新整理了黄易的题记,特别是又厘清了孝堂山历代题记的真实面貌,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孝堂山提供了更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E-mail:cqbwg@126.com)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