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在守望历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展承德开展

2020-09-16

  为迎接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更好的展示故宫、承德、西藏的历史渊源及汉、满、藏文化的水乳交融,谱写三地文化交流新篇章,“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展于2020年9月16日在承德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故宫博物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承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承德市文物局、承德博物馆、承德避暑山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承德避暑山庄管理中心、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承德市外八庙管理中心协办;上汽荣威独家支持。


  承德避暑山庄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是清代皇家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公元1703 年,康熙帝亲自选址,历经康熙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审美品趣和雄才大略,构建了避暑山庄这座皇家宫苑和宏伟的皇家寺庙群,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工艺精湛的清代宫廷文物。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群的建立,不仅让群山环抱之间拥有了一座城市,更在中华民族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可以说避暑山庄因“和”而修,外八庙因“和”而建,而承德正是因“和”而兴。避暑山庄既代表有形的国内最大的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更代表承德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并逐渐成为承德的代名词。统治者将政治的刀光剑影化作这一园的山水朦朦,这里是一个朝代从容不迫的闲庭信步。


  回顾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一行经过艰苦跋涉,抵达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并受到高规格礼遇的历史盛事。乾隆皇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特在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此庙成为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之后又一座“班禅住锡之所”,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成,又称“班禅行宫”。六世班禅在承德一月有余的时间内,乾隆帝为他在避暑山庄万树园还专门举行了4次大型宴请活动。此后,六世班禅又于当年九月抵京并驻锡西黄寺。十月初三日乾隆皇帝在紫禁城保和殿会见班禅大师,并盛宴款待。这段容纳着丰富历史内容的文化篇章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多民族相融与共的历史典范。


  此次展览,故宫博物院为此遴选70件展品,扎什伦布寺提供10件珍贵展品,承德市文物局提供了47件珍贵展品。其中承德展品大多为首次对外展出。在故宫博物院提供的70件展品中有一件清乾隆时期(1736-1795)由造办处造的六世班禅像极为珍贵。此尊为六世班禅圆寂后,乾隆帝为表纪念,命人照其生前画像制作。其头戴黄色僧帽,为格鲁派典型标志,着交领式僧衣,僧衣边缘及田相格鎏金,錾刻缠枝牡丹及忍冬纹。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禅定印,结全跏趺坐。乾隆时期共打造四尊此种样式的六世班禅造像,先后被送到紫禁城中正殿西配楼、北京西黄寺、承德须弥福寿庙和避暑山庄无量寿殿供奉。此像原供奉在紫禁城中正殿西配楼中,此次为第一次出宫外展,极为难得。


  9月15日,“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展开展前夜,举办“承德之夜”沉浸式文化雅集,此次演出采取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形式,用科技的手段赋能文化传播。演出邀请了康辉、胡轶坤、濮存昕、赵家珍、储兰兰、呼斯楞、周好璐等知名老中青艺术家,通过古琴、朗诵、演奏、新民乐、京剧、昆曲、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现场科技布景手段和新媒体直播平台,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将中国文化中天地人的关系予以表达。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依托京津冀文化一脉、地域一体的独特优势,北京故宫与承德避暑山庄在历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血脉相连,渊源深厚,更成为历史文化交汇共鸣的代表。有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为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作出贡献,以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为指引,在承德与故宫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本质上是对民族文化产生出一种如故乡与家园般的认同,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之源和文化之魂。我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更需要我们在文化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国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