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班

2020-11-29

  “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和传承弘扬的基础。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就要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保护第一,是新时代文物资源保护的新定位;运用先进技术,依靠专业队伍,是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新路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在一系列指导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要遵循下,2020年11月16日至23日,故宫学院依托沈阳分院举办了一期面向辽沈地区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班。来自沈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地区各文博单位的30名学员参加培训。这次培训是故宫学院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出发点,助力于新时代文物保护技能人才基层队伍建设,围绕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修复的立意,从价值认知、保护意识、专业理论、研究方法、操作技能等综合体系层面开展培训实践。


  (一)紧密围绕保护主题,解决急需问题

  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同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明清皇宫”,两博物院均为宫廷遗址类博物馆,藏品中清宫文物数量巨大、品类丰富。其中,清代宫廷纺织品文物数量可观,种类完整。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基于两院在纺织品文物藏品及其保护修复方面的相通之处和紧迫需要而制定的。
  故宫博物院藏纺织品(织绣)文物约有18万件,数量庞大、包罗万象。从种类来说,涵盖了服饰(如成衣、冠帽、靴鞋袜、佩饰等)、材料(如缂丝、锦、缎、绫、罗、绸、纱、绢、绒、和棉布等)、陈设用织绣品(如铺垫、坐褥、迎手、门帘、帐子、围幔、枕头、炕席、桌围等)以及织绣书画四大类。从来源来说,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珍品,主要源自官办织造专供的御用品、各民族地区的贡品以及宫廷采自各地的织绣品等。故宫博物院在纺织品文物的研究、保护和修复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支成熟的专家团队,成立有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室,从预防性保护和干预性保护两方面着力建立完备的保护体系。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织绣品,共2000余件套,大部分是清宫旧藏,少数为征集而来。在清宫旧藏中绝大多数为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来的,其余为沈阳故宫原藏。藏品几乎囊括清宫织绣品的各个种类以及各种制作加工技法。从种类和使用功能上划分为服饰、冠帽、鞋、佩饰、陈设艺术品、生活实用器、衣料辅料等。材质主要有织锦、绸缎、罗、缂丝、纱料、绒料、呢料和皮料。由于年代久远及受环境影响,部分藏品在早期保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和多种类型的恶化。因此,这些纺织品文物急需日常养护和干预修复。鉴于此,“沈阳故宫藏清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进入实施阶段。2019年组织建立了“纺织品修复工作室”,2020年计划开展8件丝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

  这些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制作精细、华美炫丽的纺织品文物,是我国明清时期宫廷生活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纺织品特别是传世类文物,属于旧时清宫使用的日常消耗品,并未有清洗或修护部门,有别于器物修复而缺乏明确可依的传承修复理念;同时,由于质地特性,属于极为脆弱、不易保存的有机质文物,再加上制作工艺的特殊性,保护和修复难度很大,质量要求极高,需要技术人员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相较于待修复的文物数量,人才匮乏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培训主题来源于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从加强文物保护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迫切事项做起,围绕保护重点与难点,坚持提质增效,以系统化思维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精心组织并有效实施培训方案。


待修复清宫纺织品文物(来源:沈阳故宫博物院)


  (二)立足科学保护,架构培训内容

  培训主题虽为保护与修复,但课程内容构架方面,却不单纯为了“保护”而单论“保护”。着眼于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宏观理念,着眼于文物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着眼于文物价值认知与保护体系,着眼于科学、系统、全面的保护思想,着眼于应用成熟的保护方法与技术。既讲理念,又讲实践;既讲历史,又讲现代;既讲传统、又讲科技;既讲材料、又讲技术。

  总结走过之路,是为了更好地展望。《千年文明与现代科技交辉——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与文物保护之路》课程上篇主题“数字故宫”,阐述了数字建设已覆盖故宫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数字资产管理和博物馆运营四大领域的谋篇布局,勾勒出未来数字故宫借助技术与思维的变革,在推动文化遗产监测、文物全流程管理、观众服务智能化管理与文化资源交互共享等方面的广阔前景。下篇主题“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之路”,按照缘起于清宫造办处、重生于文物修复厂、发展于文保科技部和未来文物医院的时间脉络,娓娓道来“古法”(传统修复人员与技艺)和“今术”(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的日渐融合与互鉴。通过丰富的视频、详尽的数据,进行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


 

理论授课现场


  故宫文物医院的建构,从顶层设计层面奠定了故宫文物保护的平台架构。《故宫文物医院》课程从构想、定位、规划、设计的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一座现代化文物保护中心的全貌。首先,文物医院的基础是“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故宫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拥有百年历史和完整的工艺流程,是独具特色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将科学发展成果和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修复中。此外,文物医院的体系构建包含了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规范化、文物病害图示标准的建立、科学检测分析的应用以及结合保护修复展开新的科学研究。故宫文物医院建立以来,不断实践并完善文物的预防科学,布局监测体系,以“保健医学”致力于更好地践行文物保护的使命。




故宫文物医院外观及介绍
故宫文物医院内景


  围绕纺织品文物科学认知的基础知识,《清代服饰制度及文化内涵》上下两场课程,回答了清代宫廷服饰“是什么”(包括制作过程、织造工艺、种类及其使用)和“为什么”(文化内涵即体现的等级制度以及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这两个问题。通过展示丰富高清的文物照片,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揭示清代宫廷服饰藉由质料、款式、颜色、纹样和饰物等元素所体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阐述服饰作为中国礼乐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体现的满汉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以“十二章”为代表的尊贵等级纹样
(来源:课程课件)

结合清宫档案研究清代宫廷服饰中所体现的满汉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

(来源:课程课件)

   做好现状分析与评估,对于文物信息提取、揭示和保存、价值科学认知、保护路径的选择、影响因素的评估以及保护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故宫博物院纺织品染料的科学分析与保护研究》这门课从微观角度出发,讲授纺织品染料的科学分析与保护研究。结合故宫过大年特展宫灯灯穗的实际案例,详细论述了织物染料的鉴定原理、方法以及在文物年代判断、产地溯源、原状复原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串联重要历史事件、结合染料科学研究成果,论证清代中国本土纺织品印染传统和国外工业染料技术的碰撞与交汇。通过比喻、图解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无损分析、面分布分析、透光摄影、平面文物的三维病害等运用于纺织品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苏木染色实验(来源:课程课件)
明清两代常用染料(来源:课程课件)

  关于预防性保护,《纺织类文物保护》课程重点围绕对纺织品文物保护与保存环境影响较大的如温湿度、光强度、防虫防霉等风险因素展开系统论述。结合经典案例论证温湿度对于纺织品文物的多方面影响;介绍不同害虫防治方法的使用原则及方法。

   关于干预性保护,具体到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指导下,慎重而科学地制定保护方案,在充分现状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技术实施保护修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北京故宫藏传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与实践》课程分享了主讲人对纺织品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原则与理念的思考与探索,倡导辩证地看待“可识别”性,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方法上,介绍了羽毛织绣品的材质和工艺研究以及“多功能文物除尘布”的除尘原理、效果及应用。从传统技艺角度呈现故宫藏传世纺织品文物保护的修复与实践,结合九龙画伞、金节直径纱和金节帷幔等保护修复实践案例,展示了“补、全、接笔”等传统工艺技法的传承。




白蚁监测
(来源:课程课件)
国内外保护与修复理念的再探讨
(来源:课程课件)

干预性保护修复经典案例(来源:课程课件)


   在现场教学课上,授课教师全面梳理回顾了故宫博物院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室在预防性保护和干预性保护工作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环境控制技术、纺织品文物包装、支撑和固定装置、除尘技术、除霉杀菌技术、加固封护处理技术以及传统针线法对文物残损部位做衬护、支撑和加固等工作。针对保护修复的实际操作,重点介绍纺织品文物的制作工艺,特别是缂丝工艺、织锦工艺以及漳绒工艺所用的织机、织造工具、原材料以及织造技法。从技术细节层面系统讲解故宫博物院纺织品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使用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包括:直缝针、弯缝针、剪刀、辅助工具、整形及固定工具、各种缝纫线、修复面料的选择、专用吸尘器、软毛刷、棉签、背衬材料的选择和染色回潮设备等等。最后,在实际操作课程上,依托定制的教学模具,手把手地教授学员各种修复针法(跑针、铺针、交叉针、回针、锁针、带针)和基础技艺(结、掼、勾、戗、绕、盘梭、搭梭、子母经等),使学员们将所学理论结合应用实际,真正地上手操作,掌握纺织品的修复基础技艺。




实操课所用教学工具(部分)
实操课现场


   纺织品保护与修复的专业人员,首先是文物保护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以,关于文物保护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总之,此次培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备开展纺织品文物保护与修复所需的相关知识储备,又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精良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纺织品文物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一次培训班显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回顾课程体系,也有缺项:例如关于纺织品文物的保管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落实如包装、搬运、悬挂、展览、固定等实用性较强的操作要点。此外,培训主要聚焦于故宫博物院内文物保护的经验,如果能吸纳国内外更多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则将是一次更大视野的开拓和共享交流。


  (三)应对防疫需求,多样化培训模式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和需求,培训以线上授理论课(部分)和线下实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上授课的方式,对教学组织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硬件上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提供网络教学条件;软件上选择成熟的线上授课平台,实现课件教师同屏展示,兼顾直播与录播;同时尽可能弥补师生之间缺少随时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将学员信息与需求评价及时收集并反馈至授课专家,以增强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制定在线教学计划,建立应急管理方案,提前测试应用设备,保证在线教学课程质量。
  结业考核方面,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形式,围绕授课内容本身及外延,通过答题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应用。题目范围涉及清宫纺织品文物基本概念、历史文化和礼仪制度;纺织品文物的修复理念与指导原则;预防性保护中影响文物保存的风险因素及温湿度管理、害虫防治等相关技术;干预性保护中保护方案的制定、保护措施的路径选择以及提炼纺织品修复针法、刺绣工艺和缂丝类的织造技法要点等。特别设置简答题,考察学员对于自身文物保护工作者身份的认同以及职业素养的思考。考试不是目的,只是形式,目的是启发促进学员对于培训内容的掌握理解与延伸思考。



线上授课交互现场
考核内容(部分)

(图文/陈瑞 黄斐)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