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第一期培训班

2015-09-29

故宫博物院与国际文物修护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Artistic Works简称“IIC”),成立国际文物修护学会首个培训机构,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经过合作双方的精心筹备,9月20-25日举办了首期专题培训班。9月20日,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敬胜斋举行了开班典礼。


培训班以“预防性保护科学”为主题展开,邀请到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丹麦、加拿大的9位专家前来授课。本期培训班共20名学员,其中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及澳门地区)学员11名,国际学员9名。中国学员由故宫博物院负责招生,国际学员由国际文物修护学会遴选。本期培训班的中国学员分别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山西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康文署文物修复处和香港建筑署;国际学员分别来自于埃及、墨西哥、希腊、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英国、加拿大和菲律宾。


“预防性保护”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及藏品管理领域极为重要的议题,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有利于将文物的风险降到最低,以此达到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培训中心的首期培训班就以此为题,符合近年来文物保护行业的大势所趋,希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备不同文化背景和文物保护经验的专家、学员们,能够通过探讨理论知识和沟通实践方法,以期在各自的文保机构制定、实施合理可行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搭建一个预防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进行了培训班开班的首个专题讲座,他系统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管理、利用与保护方面的工作与成果,特别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预防性保护相关领域的工作情况。来自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的莎拉•斯坦尼福斯(Sarah Staniforth)主席和乔•科尔比•阿特金斯(Jo Kirby Atkinson)秘书长,分别以“预防性保护导论”和“预防性保护的历史”为题,为学员介绍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历史,为培训班的理论授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自加拿大的罗伯特·沃勒(Robert Waller)、美国的杰瑞·博达尼(Jerry Podany)、瑞典的米克尔•斯科夫(Mikkel Scharff)、英国的大卫·桑德斯(David Saunders)和威尔森·霍瑞(Velson Horie),这些相关领域内的国际顶级专家向学员们讲解了文物藏品的裂化因素及影响过程、针对不同裂化因素的藏品预防性保护对策以及博物馆藏品风险的定量评估管理方法等专项课程。授课过程中,国际专家们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以及学员分组讨论,使学员们在预防性保护理论方面获得了深入的认识,受益匪浅。


培训班理论授课课程


培训班学员分组讨论


培训班安排了大量实践环节,学员和老师们实地考察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修复工作室和实验室、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技艺特展”在内的多个原状陈设展览,并在故宫多个展厅,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基础,开展了文物博物馆温湿度、光环境以及各项裂化因素的调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巩固培训班授课的成果。每位学员都根据自己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预防性保护案例介绍,通过互动式的介绍,学员与老师们增进了互相之间工作的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交流。


培训班学员及老师参观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


培训班老师与学员在故宫实地调研展厅环境


培训班最后,故宫博物院宋纪蓉副院长以“论文物医院”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她从理念构建、实际工作与未来设想三个层面,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理性思考与实际工作。她创新性的将文物保护工作与医疗行业进行类比,从而衍生出“文物医院”的概念,形象的按照患者治疗的过程,合理搭建从文物“保健”到“检验”、“诊断”与“治疗”的文物保护系统流程与实施方法,得到了老师和学员们的一致认可。


9月25日下午,培训班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敬胜斋举办了毕业典礼,二十名学员获得了预防性保护培训班的结业证书,成为培训中心成立以来的首批毕业生。国际文物修护培训中心的成立及第一培训班的开班为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揭开新的序幕,希望通过培训,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传播文保专业知识,探讨及解决业内共同面对的文物保护议题,鼓励进一步合作。


(曲亮/文 摄)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