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现存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它赓续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贯通了古代中国的传承记忆。红旗汽车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故宫与一汽红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携手共进,将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族品牌,不断演绎新的文化经典,让红旗汽车蕴含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红旗汽车。为此,“红旗-故宫创新实验室”继第一期学术论坛“紫禁城宫殿建筑探论”、第二期“故宫瓷器特点探讨”、第三期“故宫书画特点探讨”之后,于今年4月举办了第四期专题论坛“清代宫廷服饰探讨”,希望借助此次论坛,发掘优秀传统精神和文化元素,以激发设计灵感,助力民族品牌汽车设计。
一汽红旗造型设计院院长张铭及相关设计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受疫情影响,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的方式进行。宫廷历史部主任严勇研究馆员、章新副研究馆员、景闻副研究馆员分别于11日、12日、14日做了主题讲座,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
故宫博物院藏织绣文物17万余件,大部为清宫旧藏,占故宫博物院藏总文物数将近十分之一。织绣文物不止在织绣库,散布在各个文物中,如其他书画、古籍文物的包匣。织物是最难保存的文物品种之一,织物色彩尤难久存。故宫博物院这批织绣收藏是中国作为古代丝绸大国最庞大、最完整、品相最好的纺织和服饰遗产。
服饰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中的作用都是重大的。清朝时期的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达到了巅峰。根据用途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雨服、便服等七种服饰,充分体现了清代宫廷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由服饰制定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及满汉文化相互影响的融合。
宫廷历史部章新副研究馆员
宫廷历史部章新研究馆员以“清代服色与设计延览”为题,以服饰的颜色切入主题,讲述了服色在清代时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的重要实践。“服色”一词在上古主要指“车马”之色,中古之后多指品服衣着之色。清代服饰色彩体系在政权成长中发展,并在国势强盛中不断完善的。其服色兼有继承中国王朝正统和保存骑射民族本色的双重政治功能。清代早期八旗尚色习俗为:黄、白、红、蓝。汗之领旗为尊贵的黄色,白旗一度曾居红旗之下,后来皇太极利用满族尚白的习俗抬升白旗位次。如乾隆朝《万国来朝图》,描绘大年初一的紫禁城,皇帝接受群臣及各国使节朝拜的场景中,贴的对联为白色,在当时只有皇室、宗室可用,普通人家只能用红色。除此以外,服色从明黄、杏黄、金黄到香色,逐级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明黄色为皇帝、皇后、太后专用,而杏黄色仅次于明黄。清人早期的八旗制度到清代服色的阶级等级制度,服色要与其身份相符合,不可僭越,可见政治意义早已超越审美。
乾隆朝《万国来朝图》局部
清代服色等级
清乾隆石青缎绣四团云金龙棉褂
另一方面,清朝时期的服色沿袭明朝深色制度,从而使石青色在清代成为最重要的衣色。所谓袍褂不分家,在常服之外在正式场合都要罩石青色外褂。礼、吉服袍领、襟、袖以及披肩等部位的典制搭配色,深青色(石青或元青)缘饰成为清代衣饰风格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也促使这时候的靛染技术达到高峰,石青色呈现了多种色阶,表现十分丰富,在当时可谓“国采第一”。乾隆年间宫廷发交三处织造织解缎匹颜色单中即有石青、元青、红青等名目。其中红青(隐隐透出暗红的石青色)是乾隆的最爱,弘历一年四季所穿绸、缎、纱等材质褂多用红青色,据说是品质非常好的靛料才能染出。明清时月白为流行色,到了清中期紫色系开始流行,这其中包括绛色、酱色、藕荷、玫瑰紫、枣红、青莲。装饰手法有三蓝晕色,有继承明代配色传统的闪色,装饰纹样有经典设计海水江崖纹,工艺上充分运用金丝与各种彩色丝的交织,更显宫廷服饰的华丽富贵。
明清闪色对比(上为明代)
海水江崖纹
宫廷历史部主任严勇研究馆员
严勇研究馆员以“清代宫廷服饰”为题,分别从清代宫廷服饰制作过程及工艺、清代宫廷服饰的种类及其使用,清代宫廷服饰的文化内涵三个部分着重介绍清代宫廷服饰概述。首先以故宫博物院藏“皇帝衮服图样” “皇帝冬朝袍图样”“皇后朝褂图样”和如意馆画工绘制的“慈禧衣样六件”等清宫服饰图样为例,
介绍了清代宫廷服饰的设计。设计图样审核通过后发往江南三织造局,由各局按样织制。三织造各有分工和特色,江宁织造局主要生产云锦,其花纹艳丽多彩,犹如天空中美丽的云霞,故名“云锦”。苏州织造局主要生产织锦、缎、纱、绸、绢等,以宋式锦、仿宋锦和缂丝最为著名。杭州织造局织造绸、绫、罗等织物,尤其以素色织物和暗花织物产量最大,质量最优。主讲人通过大量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三织造局各自特色。让大家对清宫服饰的用料和纹样有了初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内务府档案记载,清代皇帝十分重视自己所用服饰的质量,会亲自过问。随后讲述了清代宫廷服饰的种类及其使用,清代皇帝、皇后的服饰按照身份地位及使用场合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雨服、便服。通过具体文物、档案记载以及在绘画中的体现,文史结合,全方位立体的向我们介绍了清代宫廷服饰。同时通过对比的形式说明了同样场合皇帝与皇后服饰的区别。如,在讲解礼服的等级和使用场合时,列举了礼服中的朝袍、衮服、端罩、朝冠、朝靴等,通过《清人绘乾隆帝像》《清人绘孝贤皇后像》对比,说明了皇帝与皇后朝袍的差异。另针对概念相近的服饰做了细致的对比,有朝袍和龙袍、常服和便服、衬衣和氅衣。
常服(左)便服(右)
氅衣(左)衬衣(右)
介绍完服饰的分类,又进一步从面料、款式、颜色、纹样、饰物五个方面讲述了清代宫廷服饰的等级制度。从面料上来,以端罩为例,等级越高使用的皮料越稀有珍贵;从款式上来说,开裾数量与服饰的等级密切相关;从颜色上,明黄是等级最高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可用。从纹样上来说,
龙纹和十二章纹最为尊贵,代表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显示了尽善尽美的寓意。饰物主要是通过东珠的数量来体现。清朝宫廷服饰是满汉文化的相互融合的具体体现,清朝统治者废除了此前汉族服饰传承了上千年的宽衣博袖式,推行本民族具有游牧骑猎特色的紧身窄袖式服装。大量使用皮料,一方面是出于保暖的实用性目的,但另一方面,以此寓含时时不忘先祖的关外旧俗之意,也是更重要的。在保持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同时,从材质、装饰、颜色、纹样等多方面吸取汉文化元素。如皇帝服饰中正面九条龙,背面五条龙,寓意九五之尊,柿蒂寓意坚固结实、江山永固等。通过主讲人系统地梳理使大家对清代宫廷服饰的等级和使用场合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宫廷历史部景闻副研究馆员
景闻副研究馆员以“清代宫廷女性首饰概述”为题目。首先介绍了宫廷女性礼仪首饰。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礼制规范的等级制度。宫廷之中对于等级制度尤为看重,服饰作为明辨身份最为直观的手段,被详细的写入《大清会典》之中。清代宫廷中从皇后至嫔,身份悬殊,除了服饰颜色与纹样的区别之外,配套的礼仪首饰也严格遵守着等级制度,不同场合的礼服都有配套的配饰,不可混搭。礼服首饰有朝冠、金约、耳饰、领约、朝珠、彩帨。如朝冠的层数越多等级越高,皇后与皇贵妃同为三层,可通过挂的数量及垂条的颜色区分身份等级。金约用以束发,其上镂雕的金云纹数量越多身份越尊贵。耳饰保持了其本民族的一耳三钳的特点,根据东珠大小和光泽来判定身份等级。吉服是穿着于吉庆场合的服饰,是较礼服礼制级别稍低的服饰。配套的女性首饰,主要是吉服冠、吉服朝珠。吉服冠根据身份等级的不同,自皇太后至贵妃使用东珠作为冠顶,妃与嫔则使用碧玺作为冠顶。吉服朝珠使用的时候,对于朝珠材质随意性较大,“珍宝随所御”。吉服搭配的礼仪首饰,从严格程度上还是逊色于朝服所搭配首饰的等级标准。在实际的穿搭中,华丽的钿子取代了较为朴素的吉服冠。常服首饰相比之下更为简约,而从佩戴的东珠发簪同样可以彰显尊贵的身份地位。宫廷女性的日常首饰是宫廷审美个人情趣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过战乱之后的社会经济尚待恢复,审美还保留着源自关外的质朴,女性发式多为辫发、包头,很多首饰的式样继承自明代女性的日常首饰,且式样并不复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尤其是康熙时期开始,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社会风气也随之转变。至乾隆时期出现越来越多镶嵌珊瑚、碧玺等贵重珠宝的首饰。清代中期宫廷女性的首饰随着女性发式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不同,用真发梳成“两把头”至晚清发展为装扮夸张夺目、以织物和假发制作的“大拉翅”。同时吉祥纹样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借助纹样的转喻、谐音表情达意。如南瓜和蝴蝶,寓意瓜瓞绵绵祝颂子孙昌盛。
皇后朝服冠
皇贵妃朝服冠
瑾妃吉服像
清人绘孝昭仁皇后像
光绪朝钿子
三位老师图文并茂、文史结合、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制度及其周边配饰等知识。红旗设计师们对清代宫廷服饰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上课期间他们结合自己本专业与故宫老师进行线上交流。